药材名称:小地黄连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思茅地黄连、小独根、矮陀陀(《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楝科地黄连属植物云南地黄连的全株。地黄连属全世界13~15种;中国已知有6种,几均可供药用。
原植物:云南地黄连Munronia delavayi Franch.,又名小地黄连(《云南植物志》)。
形态:矮小灌木,高2.5~15cm,被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具柄,有小叶2~4(~5)对;小叶近无柄,倒卵形至近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两面有柔毛,脉上尤密,边缘中部以上深齿状或近羽状分裂,下部全缘;顶生小叶较大,具2~3mm长的柄;侧生小叶长0.5~2cm,宽0.8~1.3cm,近无柄。花序腋生,有花1~5朵;花白色,具短梗,有小苞片;萼5裂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mm,被柔毛;花冠无毛,长3~4cm,花冠长约2.2cm,裂片长椭圆形,长10~12mm;雄蕊管长约3cm,与花冠管合生,具裂齿;子房有毛,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径约6mm。花期6~7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第14页.图58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100~1750m的河谷地区岩石处。分布于广西西部、云南西北部。
药性性味:甘、微苦,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骨折,风湿痹痛,咽喉炎,痈肿疔毒。 《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根: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叶捣敷,或干叶研粉调油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广西本草选编》:“治痈肿疔毒:全株15~30g,水煎服,并用鲜叶捣烂或干叶研粉。调油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