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茶

医药知识2023-02-03 04:57:13百科

孩儿茶

概况

异名: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西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基源:为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儿茶的枝干、茜草科钩藤属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或豆科代儿茶属植物柏勒树的树枝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

原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Willd。儿茶钩藤Uncaria gambier Roxb.及柏勒树Dichrostachys glomerata(Forsk)Chiov

形态:儿茶见《中药辞海》第1卷“儿茶”条。

儿茶钩藤又名方儿茶、棕儿茶(药材名)。为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叶柄长约1cm;叶片革质,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cm,宽达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侧脉6~7对,除叶背面沿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腋生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cm,花序基部有轮生总苞4片;花淡粉红色,直径5~7mm;花萼合生成管,先端5裂;花冠碟形,花冠管细长,裂片5,倒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雌蕊1,子房下位,胚珠多数,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较花药长1倍。蒴果细长,略呈棱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种子多数,线形。(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752页.3597条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南边有分布。

柏勒树又名柏勒树儿茶(药材名)为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m,树皮灰白色。二回羽状复叶,每1羽片间具1棒状腺体,小叶线状长圆形,长4~8mm;宽1~1.5mm。穗状花序通常长6~8cm;下部为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上部的两性花较小,黄色。荚果集成头状,宽6~13mm,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752页.3597条图)

生境与分布:产于中国广东。

生药

采集:儿茶膏主产于云南。方儿茶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鉴别

性状:①儿茶膏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形,表面黑色或红褐色,平滑而微有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有细孔,亦有光泽,内部棕红色。气无,味涩,先苦后甜。以表面黑而略带红色、有光泽、有火上烧之发泡、有香味者为佳。 ②方儿茶分为新儿茶和老儿茶,均为方块状,每边长约3cm,每面均向内抽缩,棱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平坦,或不平坦而有裂纹。老儿茶黑褐色,有胶质样光泽;新儿茶棕褐色,无光泽。质脆易破碎,内部浅棕红色。气无,味苦涩。以老儿茶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以甲醇浸泡,浸出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儿茶素为对照,以氯仿-甲醇-甲酸(8∶2∶0.08)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第608页.图525-1)

加工炮制:儿茶膏 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采收儿茶的枝干,剥去外皮,砍成碎片,加水煎熬后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冷却,倾于特制的模型中,干燥。 方儿茶 割取儿茶钩藤的带叶小枝,入铜锅中,加水煮沸6~8小时,经常搅拌,使叶破碎,待叶变黄色时,,取出枝叶,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倾入木盘中,待冷却凝固,切成方块状,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儿茶钩藤主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有:儿茶钩藤碱(Gambirtan nine)(1)、氧化儿茶钩藤碱(Oxogambirtannine)、新氧化儿茶钩藤碱(Neo oxygambirtan-nine)、二氢儿茶钩藤碱(Dihydro-gambirtannine)[1]、黑儿茶碱(Gambirine)、槲皮素、儿茶荧光素[2]、儿茶钩藤精A1(2),A2,A3,B1,B2,B3,C(GambiriinA1,A2,A3,B1,B2,B3,C)[3]。此外尚含儿茶素、儿茶酸[2]和二甲基对苯二酸酯(Dimethylterephthalate)[4]

柏勒树儿茶含儿茶酚,儿茶鞣质。种子含柏勒儿茶酸(Dichrostachinic acid)[5]

儿茶(儿茶,Acacia cafechu)化学见“儿茶”条。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an 1967;23(7):3129。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8。
[3] Chem Pharm Bull 1980;28(10):3145。
[4] CA 1979;90:164767g。
[5]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3。

本文标签: 孩儿茶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