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医药知识2023-02-03 04:55:41百科

乌梢蛇

概况

异名:剑脊乌梢(《本草衍义》),乌蛇(《药性论》),黑花蛇(《纲目》),

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 1958;(2)),青大将(《浙江中药手册》),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又名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历史:乌梢蛇首载于《药性论》,谓:“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痛痒疥等。”《开宝本草》载:“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此类也。”《图经本草》载:“此蛇不食生命,亦不害人。……其身乌而光,头圆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本草衍义》载:“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纲目》载:“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本经逢原》载:“……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而乌蛇则性善无毒耳。”从历代记载看,乌梢蛇的原动物并非一种,但从“背有三棱、剑脊尾细、头圆尾尖”等形态特点分析,古代多使用乌梢蛇入药。现今加工乌梢蛇药材的蛇种比较混乱,中国有些地区将游蛇属(Natrix)和锦蛇属(Elaphe)等多种蛇都加工成乌梢蛇入药。

形态:体长可达2m左右,一般雌蛇较雄蛇为短。头扁圆,眼大,鼻孔大而椭圆。头部与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微露于头顶;鼻间鳞宽大于长;前额鳞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略呈五角形;眼上鳞宽大;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眼:颊鳞1枚,与第2、3枚上唇鳞邻接;眼前鳞2~3枚,上缘包至头背;眼后鳞2枚;前颞鳞2枚;后颞鳞2~3枚;下唇鳞10枚,前5枚与咽头鳞相接,第6枚最大。从颈后起背部中央有2~4行鳞片起脊显著。背鳞前段为16行,后段为14行;腹鳞186~205;肛鳞对裂;尾下鳞121~128。体色变异很大,幼体绿色,有4条纵行黑线,成体绿褐、棕褐至黑褐,黑色纵纹不明显,有的个体通体黑褐。是中国蛇类中唯一具有偶数行背鳞的种类。

生境与分布:乌梢蛇广泛生活于平原、丘陵地带,常见于田野、路旁杂草中、水边或庭园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也捕食鱼、蜥蜴等。是无毒蛇,中国除青海、内蒙古、云南、西藏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下游诸省较多。

生药

采集:春、夏、秋季捕捉。捕后处死,用刀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卷成圆盘,置于铁丝架上,用柴火熏,经常翻动,熏至焦黑,取下晒一、二日便干。药材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

鉴别

性状:本品多卷成圆盘状,直径16cm,头盘在中央,扁圆似龟头,眼大有光泽而不陷,尾渐细,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脊部高耸呈屋脊状。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有排列整齐的肋骨。质坚硬。气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肉黄、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色或淡棕色,气腥,味淡。 ①角质鳞片具折光性,表面隐约可见淡灰色细粒状物,并具纵向条纹,平直或微弯曲。有的表面具极细密的平行纹理。 ②表皮表面观可见密布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 ③横纹肌纤维侧面观多呈条块状,完整者中段直径31~115μm,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平直或微波状,肌原纤维极细,直径1~2μm。 ④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稍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65)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乌蛇、乌蛇肉和酒乌蛇。 ①乌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②乌蛇肉 取净乌蛇,用黄酒浸润,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晒干。 ③酒乌蛇 取净乌蛇段,喷淋黄酒,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每乌蛇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置石灰甏内,可与花椒同放,防蛀,防走油。

化学性质

含骨胶原(Collagen)、蛋白质、脂肪、醛缩酶(Aldoluze)等[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449 。
[2]CA1983;98:139754r。

本文标签: 乌梢蛇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