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紫金牛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平地木、叶下红(《李氏草秘》),矮脚樟(《纲目拾遗》),矮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矮茶、雪里珠、矮脚草、地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矮茶荷(《草木便方》),矮茶风、地青杠(《分类草药性》),矮茶子(《天宝本草》),千年不大(《中国药用植物志》),矮地茶(《中国药典》、《湖南药物志》),叶下珍珠(《江西民间草药》),老不大(《浙江民间草药》),不出林、铺地凉伞、矮郎伞(《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矮脚茶(《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紫金牛的全草。
原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Thunb.)Bl.
历史:紫金牛始载于《图经本草》,曰:“紫金牛生福州,叶如茶,上绿下紫,实圆红,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采,去心曝晒,颇似巴戟。”《纲目拾遗》称,“叶底红,乃小木也,生山土,长不过一、二尺,叶如石楠,四月生蕊,五、六朵成簇,垂如脂麻铃花,花作青白色,六、七月结小子,如天竺子,霜后色红,俨如天竺子而大,俗呼矮脚樟,以其似樟叶而木短也。《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称“矮脚三郎生安南,高五、六寸,横根赭色,丛发,赭茎,叶生稍头,秋结圆实下垂,生青熟红…”。考证以上诸家所述,并结合附图,即为今日紫金牛。
形态:常绿小灌木或亚灌木,近蔓生,具匍匐生根的根茎,直立茎长达40cm,单一不分枝,圆柱形,表面紫褐色,有条纹,幼时被微柔毛,后脱落变无毛。叶近对生或3~4片集生于枝稍近轮生,叶片厚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3.5~7cm,宽1.5~3cm,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带淡紫色,两面无毛或有时在下面仅中脉上被细柔毛,羽状叶脉,侧脉每边5~8条,细脉网状;叶柄长6~10mm,被微柔毛。亚伞形花序腋生或生于近茎顶端的叶腋,总梗长约5mm,有花2~6朵;花两性,5出数,花梗长7~10mm,通常下弯,花萼基部连合,萼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5mm,顶端急尖,具缘毛,两面无毛,有时具腺点;花瓣粉红色或白色,广卵形,无毛,具密腺点;雄蕊较花瓣短,花药披针状卵形或卵形,背部具腺点;子房卵圆形,无毛。果实圆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呈鲜红色,多少具腺点。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时至第二年的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26页.图440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1200m的山谷、山坡杂木林下,竹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中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朝鲜也产。
生药栽培:宜阴湿环境,需在肥沃、疏松而湿润的腐殖质土或砂质壤土中栽种。用分株繁殖,在早春或晚秋挖起母株后,将带有须根的植株进行分株,剪下作种苗。按行株距各27cm开穴,每穴栽苗3株,覆土压紧,浇水定根。栽后返青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1次追肥,用人畜粪水追施。生长中期再次追肥1次。入冬前,用堆肥撒施。当植株封行后,每年结合松土除草,追肥1~2次。也可用种子繁殖。
采集:全年可采茎叶,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全株含挥发油0.1%~0.2%,有0.2%的镇咳有效成分岩白菜素,矮茶素Ⅱ号为一种甙,其糖的部分为果糖,此外,尚含蒽甙、鞣质、苦味质、羟基苯醌衍生物及三萜类成分。叶含槲皮甙(Quercitrin)、杨梅树皮甙(Myricitrin)、岩白菜素和冬青醇(Ilexol)。根茎含信筒子醌(Embelin)和微量酸金牛醌。果实与根茎均分离得羟基苯醌衍生物Ⅰ、Ⅱ、Ⅲ的混合物。另外,从全草中分得两种抗结核有效成分,即紫金牛酚Ⅰ(Ardisinol Ⅰ)和紫金牛酚Ⅱ[1]。另据报道,挥发油中含61种化合物,主要含龙脑(Borneol)、β-桉叶油醇(β-Eudesmol)和萜烯-4-醇(Terpinen-4-ol)[2]。
从根茎得紫金牛酮A、B(Ardisianone A、B)和杜茎山宁(Maesanin)[3]。
从地上部得三个三萜皂甙:仙客来亭A(Cyclamiretin)-3β-D-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仙客来亭A-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6α-羟基-13,28-环氧-30,30-二甲氧基齐墩果烷(2)、仙客来亭A-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6α-羟基-13,28-环氧齐墩果-29-酸(3)[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86。
[2] CA 1990;112:95525t。
[3] CA 1993;119:113373t。
[4] J Nat Prod 1993;56(1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