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七

医药知识2023-02-03 04:47:27百科

蜈蚣七

概况

异名:大口袋花(《长白山植物药志》),黑驴蛋、牌楼七、敦盛草(日本名)。

基源:为兰科杓兰属植物大花杓兰及大叶杓兰的根、根状茎及花。杓兰属植物约40种;中国产23种,约有6种供药用。

原植物: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C.tibeticum Kingex Rolfe)。大叶杓兰Cypripedium fasciulatum Franch.(C.wilsoni Rolfe)

形态:大花杓兰为多年生草本,陆生。根状茎横生,短,并有鳞芽,着生多数褐色须根。茎直立,高30~50cm,密被白色短柔毛或几无毛。叶互生,3~5枚,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达15cm,宽达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具短鞘包茎,边缘具细缘毛,多脉,有纵褶皱。花单生,少为2朵,紫红色;苞片叶状,长达8cm,椭圆形,边缘具细缘毛;中萼片宽卵形先端渐尖,长4~5cm,宽约3cm,两个侧萼片愈合成一片,卵形,较中萼片短而狭,急尖具2齿;花瓣披针形,较中萼片长,内面基部具长柔毛,唇瓣几乎与花瓣等长,成扁球形囊状,囊内底部与基部具长柔毛,口部的前面内弯,口小而有细齿,表面有沟;雄蕊6枚,仅2枚发育,蕊柱短,上面中央具一退化雄蕊,柱头位于退化雄蕊下面,退化雄蕊卵状箭形,位于唇瓣口部,花药2室,具粒状花粉,子房下位,1室,具侧膜胎座。蒴果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06页.图8041)

生境与分布:大花杓兰生于高寒湿润而肥沃的酸性土森林中及林缘和林间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至西南一带;朝鲜、日本、蒙古至欧洲也有。

大叶杓兰为陆生兰,高35~40cm,茎无毛或在上部及近关节处具短柔毛,叶互生,3~4枚,宽椭圆形,长15~20cm,宽6~12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鞘状包茎。花单生,黄色,稍具紫色条纹,直径可达15cm;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中萼片宽卵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5~5.5cm,宽2.8~3.5cm,急尖或渐尖,2个侧萼片愈合成1片,与中萼片相似,但稍狭,顶端具2齿;花瓣条状披针形,长5.5~8cm,宽8~15mm,内侧面紫色并具短柔毛;唇瓣为球形囊状,直径可达5cm,几与中萼片等长,囊径往上举,口部与茎并行,直径约2cm,边缘具齿,口部周围与底部具紫色斑点,囊底部被毛,内折侧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椭圆形,基部有耳且具短柄;子房条形,被棕色毛。(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05页.图8040) 大叶杓兰生于海拔1650~2100m的林下和疏林中。分布于四川、湖北。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根及根状茎,洗净,晒干。

药性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功效: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湿,镇痛。

主治:①《中药大辞典》:“全身浮肿,下肢水肿,白带,淋症,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劳伤。花:阴干,研粉,用于止血。” ②《新华本草纲要》:“疝气,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陕西草药》:“治腰腿疼痛:蜈蚣七、竹根七、骑马七、牛膝、铁筷子各6g,尸儿七、扭子七、桃耳七、大救驾各6g,木通4.5g。水煎服或泡酒服。” ②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8):“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脓血便为主的湿热型者:朱砂七、蜈蚣七、白及、索骨丹各15g,二色补血草、小蓟、炒地榆、铁苋菜各30g,日1剂,煎成100ml,1次保留灌肠,30次为1疗程,2疗程需间隔7日。”

单方应用:①《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治急性菌痢:蜈蚣七研末压片,每片含生药2g,每天3~4次,每次1片,口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疗全身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蜈蚣七6-9g,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蜈蚣七适量泡酒服。”

本文标签: 蜈蚣七  药性  临床应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