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人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人参(野生品),园参(栽培品),棒槌(东北)。
基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人参属约5种,分布于北美、中亚和东亚,中国有人参、三七、珠子参、竹节参等3种和1变种,均为名贵药材,另有西洋参系由北美引进栽培。
原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Panax schin-seng Nees)
历史:人参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因根如人形而得名。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别录》谓:“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陶宏景又谓:“人参易蛀蛀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图经本草》谓:“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椴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所述皆与今之人参相符,唯野生品资源较少,现多为人工栽培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每年增生一节,通称芦头,主根肉质,粗壮,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部分歧,外皮淡黄色。茎单一,直立,不分枝,无毛。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叶柄长3~8cm;叶片具3~5枚小叶,通常一年生者生1片3出复叶,二年生者生1片5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中央小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8~12cm,宽3~5cm,最外一对侧生小叶片卵形或卵状菱形,长2~4cm,宽1.3~3cm,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边缘有锯齿,齿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小叶柄长0.5~2.5cm。伞形花序单个顶生,直径约1.5cm,有花30~50朵,稀5~6朵,总花梗通常比叶长,长15~30cm,花萼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5,淡黄绿色,卵状三角形;雌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花盘杯状。核果浆果状,扁球形,直径5~9mm,鲜红色。种子2粒,肾形,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彩图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北部深山中,现辽宁和吉林有大量栽培。
生药栽培:适于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宜斜射光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对土壤选择较严,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好,碱性土壤不宜种植。忌连作。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播种 分春播、夏播和秋播。夏播用成熟果实搓洗出的鲜籽,即随采随播;秋播于10月中、下旬,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前种子须催芽,即将种子与砂(1∶1)混匀后放入坑内,覆土7~10cm,保持土壤水分在10%~15%,约2个月后种子有裂口,即可撒播或点播,株行距各5cm,播后覆土3~5cm,保持土壤湿润,约至5月上旬出苗。撒播每平方米用干种子30~40g,鲜种子40~50g。 移栽 育苗2~3年后,于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移栽。移栽时选根健壮、须芦完整、芽苞肥大而无病参苗,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渍10分钟,按大小分等分别栽植,行距17~23cm,株距10cm左右,参苗斜栽,芽苞朝北,根须平展朝南,与畦面呈30度角,覆土5~7cm。
田间管理:人参宜湿怕涝。出苗前须搭荫棚。棚架高低视参龄大小而定,前檐高1.0~1.5m,后檐高0.6~1.2cm。架上盖草帘或木板,参床两头也用帘子挡住。每年参床松土除草多次;秋季植株枯萎后,畦面清除枯枝残叶,并用草覆盖,以保湿、保温、防冻;四年生以上的人参,现蕾时及时摘除,以利根部发育。病虫害防治 早春苗期有立枯病、猝倒病发生,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浇灌病区,浇灌后参叶用清水淋洗。成株期主要病害有斑点病、疫病、炭疽病,以雨季为发病盛期,可喷射11120的波尔多液,于展叶后喷第一次,每年喷3~4次。根部主要病害有菌核病,于初春发生;诱腐病则在生育期中均有发生,可于种植前用2%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淋灌。
采集:①园参 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地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 ②野山参 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拨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加工炮制:人参加工法主要分红参类、糖参类、生晒参类及其它类4种。 ①红参类 取园参水子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主要成品有红参、边条参等。加工时,去芦头,蒸软或稍浸后烤软,切薄片干燥,或直接捣碎碾粉。 ②糖参类 取鲜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黄熏过。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入浓糖汁(100ml水溶135g糖)中24小时。取出后曝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2次扎孔,再次浸入浓糖汁中24小时。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烤干。主要成品有白人参(为园参水子或移出参水子的加工品)、糖参(为各种鲜参的加工品)等。加工时,去芦头,切段。 ③生晒参类 取鲜参洗刷干净,日晒1天后,再用硫黄熏过晒干而成,主要成品有生晒参,全须生晒参、白干参等。加工时,去芦头,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捣碎。 ④其它类 掐皮参:加工方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大力参:取鲜参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晒干。
鉴别
性状:①生晒参 主根圆柱形或纺缍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灰黄色,有明显纵皱纹,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横纹,下部常有支根2~3条及少数细侧根,长约至12cm,有少数横长皮孔;根茎(芦头)较短细,长1~5.5cm,直径3~15cm,上有茎痕(芦碗)数个,呈凹窝状,交互排列,有时具细长横伸的不定根(责)。全须生晒参着生多数须状细根,有的具细小不明显的疣状突起(现代珍珠疙瘩)。主根质较硬,折断面平坦,淡黄白色,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及多数放射状裂隙;须根质脆。气特异,微香,味微苦、甘。 ②红参 根形与生晒参相似,但无细根。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时上部带黄色,有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下部有2~3条扭曲的侧根。质硬脆。断面平坦,角质样,中心巴较浅。 ③生晒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稍短,呈圆柱形或具2条短纺锤形支根,呈人字形,主根长2~10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细腻,有浅纵皱,上部有细密环纹。根茎具多数密集的芦碗与纺锤形下垂的,细根疏散长须状,长约为主根的1~2倍,质柔韧,珍珠疙瘩较多而明显。
均以条粗、质硬、完整者为佳。
显微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每个韧皮部束常有2~3(~5)个树脂道径向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图见《生药学》教材.277~8页.图125,126) 粉末:米黄色,有香气,味微甘、辛,有吸湿性。 ①树脂道纵断面或横断面碎片易见。直径(内径)34~110μm,稀有更大的,腔道中含金黄色或黄棕色块状分泌物,周围分泌细胞中含颗粒状物或油滴。 ②草酸钙簇晶直径20~86μm,棱角大多锐尖,稀有呈钝角的。 ③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直径2~19μm,脐点点状、人字状、裂缝状或三叉状,层纹不明显;复粒大小不一,由2~6分粒组成。 ④导管主为网纹、梯纹导管,少数为螺纹导管,直径17~51μm,网纹导管的纹孔,宽至7μm。 ⑤木栓细胞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呈类方形、类长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非木化或微木化。 ⑥木薄壁细胞呈长方形或类方形,表面偶见微细的斜向交错的纹理。(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
理化:人参的薄层色谱 ①总皂甙的薄层色谱1)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5rnl,放置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滤过,取滤液12.5ml,蒸干,溶于15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弃去醚液,水层再用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提取液水洗2~3次,弃去醚液,水层再用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提取液水洗2~3次,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甲醇2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为展开剂,以标准品人参皂甙Rd、Rg1、Rf为对照。展距11cm,用硫酸-水(1∶1)喷雾后,于105℃烤10分钟,斑点显不同程度紫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斑点分别显黄、紫、橙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6-1A) 2)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80ml,水浴回流提取6小时,提取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水和甲醇(1∶1)溶解,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1)为展开剂,以标准品人参皂甙Rb2、c、d、e为对照。展开后.用10%硫酸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6-1B) ②皂甙元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溶液10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后,用氯仿振摇提取3次(10、5、5ml),氯仿液以水振摇洗涤,蒸干氯仿-乙醚(1∶1)为展开剂,以标准品人参三醇、人参二醇、齐墩果酸为对照。展距11.5cm,用硫酸-水(1∶1)喷雾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6-2)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含三萜甙类成分,已经从白参和红参中分离并鉴定的有29种:人参皂甙(Ginsenoside)-R0、-Ra1、-Ra2、Ra3、-Rb1、-Rb2、-Rb3、Rc、-Rd、- Re、-Rf、20gluco-Rf、Rg1、-Rg2、20(R)-Rg2、-Rg3、20R-Rg3、-Rh1、20(R)-Rh1、-Rh2、-Rs1、-Rs2,人参皂甙-Rb1、-Rb2、-Rc及-Rd的丙二酸酯(MRb1、MRb2、MRc、MRd)以及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1、-R4(NR1,NR4),西洋参皂甙(Quinquenoside)-R1(QR1)。另含麦芽醇葡萄糖甙(2-Methy1-4-pyranone-3-O-β-glucoside)[1、2]。其三萜甙类按其甙元的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①20(S)-原人参二醇(R1、R2=H)类: glc葡萄糖基,ara阿拉伯糖基,xyl木糖基,rha鼠李糖基,p吡喃糖基,f呋喃糖基,Ac乙酰基,M丙二酰基,glcUA葡萄糖醛酸基。 ②20(S)-原人参三醇(R1,R2=H)类: ③齐墩果酸类,主要有:人参皂甙-Ro。
新鲜人参、白参中人参皂甙为20(S)型,未检出有人参皂甙-Rh2、-Rs1及-Rs2,也未确切检出三七皂甙-NR4;而红参则未见有丙二酰基人参皂甙-MRb1、-MRb2、-MRc及-MRd,但另有-20(R)型人参皂甙-Rg3、-Rg2及-Rh1。20(R)型人参皂甙是由于加工红参过程中,由相应的20(S)型人参皂甙转化产生的。人参皂甙-Rh2、20(R)-Rh2在体外试验,具有抗癌活性[1-4]。
从人参的低极性部位,在鲜人参、白参中检出人参炔醇(Panaxyno1)(1)、人参醚醇(Panaxydol)(2),在加工成红参后,还含有人参炔二醇(Heptadec-l-ene-4,6-diyne-3,9-diol(3)及人参炔三醇(Panaxytriol)(4)。在鲜人参和红参中,还含有甘油半乳糖酯类化合物及甾醇葡萄糖脂肪酸类化合物[5]。此外,还分离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Daucosterin)。 人参还含有挥发油,从油中检出十八种成分,主要有:α-愈创烯(α-Guaiene)、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蛇麻烯(Humulene)、艾里莫酚烯(Eremophilene)、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十七烷醇-1(1-Heptadecanol)。
从人参中分离出的有机酸有:延胡索酸、琥珀酸、马来酸、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硬脂酸及亚油酸。
人参中含有十余种氨基酸,主要有苏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等。 人参中含有多种多肽[6],其中之一为下列14种氨基酸所组成:[天门冬氨酸(2)、苏氨酸(1)、谷氨酸(3)、甘氨酸(3)、丙氨酸(1)、缬氨酸(1)、丝氨酸(1)、异亮氨酸(1)、亮氨酸(1)][9]。在人参水溶性部分还有L-β草酰-α,β-二氨基丙酸(L-β-Oxalo-α,β-diamino propionic acid)及L-α-草酰-α,β-二氨基丙酸,前者具有神经兴奋毒及止血活性[10],另有γ-氨基丁酸(GABA),为一抑制神经传递剂。
人参中含有的糖类成分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木糖、蔗糖、麦芽糖、人参三糖(Panose)A、B、C、D和人参多糖。
人参中的无机元素以P和S较多,K、Ca、Mg亦较多,Na、Fe、Al、S1、Ba、Sr、Mn、Ti等含量较少,还含有微量的Ge、As、Cu、Zn、Cd等。
人参根中尚含有数种生物碱类物质:N9-甲酰哈尔满(N9-Formylhaman)、乙基β卡啉1-羧酯(Ethyl-β-carboline-l-carboxylate)及Perlolyrine[8]。
参考文献
[1] 云南植物研究,1988:增刊1(Supp,1)47 。
[2] 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1986;1(1);130 。
[3]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9;6(4):286 。
[4]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6):3.1989;14(10):52 。
[5] 药学杂志(日) 1987;107:495(CA 1987;107: 205003C) 。
[6] UNESCO Regional Seminar on Chemistry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bstracts,0-5、0-6,Shanghai,1991;11:6~8 。
[7] Chinese Chemical Lettets,1990;1(1):51 。
[8] Arch Pharm Res 1986;9(1):21(CA 1986;105:57927y) 。
[9] 中国药学年鉴(1991).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2 。
[10] 中国学快报 199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