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苤蓝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异名:茄连、撇蓝(《纲目拾遗》)。
基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擘蓝的球茎。
原植物:擘蓝Brassica caulorapa Pasq.(B.oleracea L.var.gongvlodes L.;B.oleracea L.vat.caulorapa DC,,又名甘蓝(《群芳谱》),玉蔓菁(《山西通志》),球茎甘蓝(《内蒙古植物志》),芥蓝头(广东)。
历史:本种始载于《群芳谱》,后《植物名实图考》亦收载,但均以甘蓝为其正名,经考其记载及附图实为本种。
形态: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具白粉。第一年生茎短缩,近地面部分逐渐膨大成球状体或扁球体,直径6~15cm,表面淡绿色,光滑无毛,常被白粉或带紫色,内面肉质,乳白色,微有辛辣味。叶集生于球茎的顶部,具长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长8~25cm,叶基部两侧有1~2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牙齿;第二年生茎伸长,高25~80cm。基生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0cm,宽2~4cm,无柄,不抱茎;基部渐狭呈翅状,叶缘具疏齿或凹波状疏齿。总状花序顶生,开花后花序轴渐延伸;花大,疏松排列;萼片4,直立,宽披针形,乳黄色,光滑无毛,外侧2枚较大,基部略呈囊状,内侧2枚较小,边缘均内凹;花瓣乳黄色,长倒卵形,长1.8~2cm,基部具爪,瓣片顶端钝圆,全缘;雄蕊6,外侧2枚稍短,花丝线形,花药戟形;具蜜腺;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1.5cm,花柱不显,柱头头状。长角果长圆柱形,顶端具短喙;果梗斜向着生。种子球形,直径1~2mm。花期4~5月,果期3~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5页.405图)
生境与分布:中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生药采集:4~7月播种者.夏、秋季采收球状茎;9月播种者,冬、春季采收。
化学性质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Ca、P、Fe[1].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47。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