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紫珠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紫荆(《本草拾遗》),止血草(《福建民间草药》),螃蟹目、雅目草(《闽南民间草药》),白毛柴、白奶雪草(《闽东本草》)。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杜虹花及华紫珠的叶。
原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C.pedunculata auct.non R.Br.),又名粗糠仔(台湾),粗糠柴、贼子草(福建),鸦鹊饭(《中国树木分类学》)。华紫珠Callicarpa cathayana H.T.Chang,又名紫红鞭、米筛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鱼显子(《云南植物志》),鲤鱼显子(浙江、江苏),珍珠风、创伤草(江苏),鱼泻子、小叶珍珠风(浙江)。
历史:(《本草拾遗》)始载紫珠,云:“一名紫荆,似黄荆,叶小无桠,非田氏之荆也。至秋子正紫,圆如小珠,生江东林泽间”。据现代本草学者意见,以上所指的紫珠究竟属何种,意见尚不一致,但无疑是紫珠属植物。而现代中草药书籍所收载的紫珠实为紫珠属多种植物的统称。
形态:杜虹花为小灌木,植株高1.5~3m。小枝、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星状毛和分枝毛。单叶对生,叶柄粗壮,长1~2cm;叶片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4cm,宽3.5~7cm,基部近圆形或渐狭,边缘具细锯齿,顶端渐尖,表面粗糙,被短硬毛,背面被稀疏黄褐色星状毛及亮黄色腺点,侧脉8~10对。聚伞花序宽3~6cm,通常5~6次分歧;花序梗长3~4cm,有狭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花萼杯状,被灰黄色星状毛,顶端4裂,裂齿钝三角形;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长约2.5mm,顶端4裂,裂片钝圆;雄蕊4,花丝纤细,着生于花冠管的基部,花丝伸出于花冠管外;子房由2心皮组成,4室。果实近球形,光滑,鲜时紫色,径约2mm。花期5~7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83页.图5120)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地、山坡、灌丛中或溪边林下。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华紫珠的主要特征是:小灌木,小枝纤细,有不明显的皮孔。叶片仅两面脉上有毛,下面有红色腺点;叶柄短,长2~8mm。聚伞花序纤细,3~4次分歧,总花梗稍长于叶柄或等长;花萼有星状毛和红色腺点,萼齿不明显,有腺点;花丝与花冠等长。(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86页.图5125)。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及谷地灌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采集:7~8月采收叶,晒干。
药理紫珠100%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新中医 197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