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百合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基源: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部分种类的鳞茎。百合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35种,其中半数以上的种类供药用。
原植物:正品百合一般为3种: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Lilium tigrinum Kar.-Gawl.),又名山百合(山东)。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Lilium brownii F.E Brown var.coichesten Wils)。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Lilium tenuifolium Fisch.;Lilium potaninii Vrishcz),又名山丹。个别省区有用、麝香百合、东北百合、川百合、野百合作百合入药的:山丹Lilium concolor Salisb.,又名红花菜(《纲目》),山百合(《山东中草药手册》)、红百合(《日华子本草》)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 Thunb.(Lllium longiflorum Thunb var.scabrum Masumune)。东北百合Lilium distichum Nakai,又名轮叶百合(《中药志》)。川百合Lilium davidii Duch.(Lilium cavaleriei Levl.et Vant.;Lil ium thayeiae Wilson),又名西北百合(《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百合Lil ium browmii F.E.Brown ex Miullez〔Lilium brownii var.australe(Stapf)Stearn〕又名白花百合(《新华本草纲要》)。
历史:百合(《本经》)始载之,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本列入草部。李时珍在《纲目》中将其改入菜部,但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百合一条下,往往含有许多种类。《纲目》云“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大白花。长5寸,六出,红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红。”所述为百合。卷丹在早期本草中本附于百合条下,李时珍把百合和卷丹分开,云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其子指叶腋中的珠芽,在栽培中百合和卷丹都有之,卷丹亦即本种。
形态:卷丹为多年生草本,高1~1.5m。鳞茎卵圆状扁球形,高4~7cm,径5~8cm。茎直立,淡紫色,被白色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钱形,长5~20cm,宽0.5~2cm,向上渐小呈苞片状,上部叶腋内常有紫黑色珠芽。花3~6朵或更多,生于近顶端处;花下垂,桔红色,花蕾常被白色绵毛,花被片6,长5.7~10cm,宽1.3~2cm,向外反卷,内面密生紫黑色斑点;雄蕊6,短于花被,花药紫色;子房长约1.5cm,柱头3裂,紫色。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4cm。种子多数。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2500m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本品为常用中药。目前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主产湖南黔阳、邵阳及湘西苗族自治州,浙江吴兴、大兴、龙游,江苏宜兴、江浦,陕西大荔、蓝田,四川中江、合川,安徽安庆。日本、朝鲜也有产。
百合与卷丹的主要区别在于鳞茎近球形,其暴露部分带紫色,鳞叶广展如荷花状。茎无毛,带有紫色条纹。叶有短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长卵形,宽1.5~4cm。花期6~7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4卷.123页.图31)生于海拔300~900m的山坡草丛中、疏林下、山沟旁或村旁,也有栽培者。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浙江、江两、河南、湖北、湖南。
细叶百合与卷丹的区别在于鳞茎圆锥形或长卵形,高2.5~4cm,径1.8~3.5cm。叶线形,长3~10cm,宽1~3mm。花1~3朵,下垂,鲜红色或紫红色,花被片长3~4.5cm,宽5~7mm,反卷,无斑点或有少数斑点;花药具红色花粉。蒴果近球形,1.7~2.2cm。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394页.图262)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缘。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原苏联、朝鲜、蒙古也有分布。
山丹、麝香百合,东北百合,川百合、与上述3种的主要区别为山丹鳞茎卵球形,直径1.5~3.5cm。叶宽线形或披针形,长5~7cm,宽2~7mm。花单生或2~3朵,直立,红色,花被不反卷,无斑点。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352页.图265)生于海拔350~2000m的山坡草丛、路旁或灌林下。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日华子本草》最早收载此名,又名红百合或红花菜。《纲目》云”山丹极似百合,小而瓣少,茎亦短小,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所述乃本种。
香百合茎绿色,基部淡红色,无斑点。花大白色,基部带绿色,极芳香,花被漏斗状,长10~15cm,径10~12cm。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856页.1728条图)分布于台湾、广东(鼎湖山)、广西(武鸣)。日本(硫球群岛)也有分布。
东北百合鳞茎长圆形,鳞叶的中部有二节。叶疏散互生,近上部有7~11叶轮生。花斜上,橙红色,内侧有紫黑色斑点。花期7~8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4卷.157页.图18)生于海拔200~1800m的山坡林下,林缘、路边或溪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山东、安徽。
川百合叶密生,无柄,叶片细长线形,长6~10cm,宽2~3cm,两面无毛,叶腋处有白色绵毛。花数朵至多朵,下垂,橙黄色,花被向外反卷,具紫色斑点。花期7~8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4卷.149页.图41)生于850~3200m的山坡草地、林下荫湿处或林缘。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云南。《滇南本草》云“百合花,味甘、平、微苦,性微寒……”经考证即或本种。
野百合叶片披针形或窄披针形,长2~10cm,宽0.5~1.5cm。花被片乳白色,微黄,背面中肋带淡紫色,长约15cm。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19)生于海拔(100~)600~2150m的山坡林下或溪沟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栽培:适于凉爽湿润气候,忌酷热,忌水涝。以排水性好的砂质壤土为宜,忌连作。多用鳞茎繁殖,于9~10月间收获时,将鳞茎掰分后作种栽,或选取小鳞茎作种茎,按行株距各30~35cm×13~17cm条播或穴栽,深8~10cm,每亩用种量200~250kg。下种前用1:300~500倍托布津溶液浸种20分钟,有明显防病效果。亦可用珠芽,鳞片和种子等进行繁殖培育。栽后结合除草施冬肥1次,齐苗后再追施苗肥,生长中、后期应以钾肥为主追施。肥料可用人畜粪水、堆肥、厩肥、草木灰或化肥。苗期要勤除杂草,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孕蕾期应及时摘除花蕾与顶芽,以免消耗养分。病害有灰霉病、黑斑病,可用500倍托布津液喷雾;立枯病,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石灰5%尿素0.2%浇灌。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秋、冬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剥取鳞片,用沸水捞过或微蒸后,焙干或晒干。药材主产于湖南黔阳,邵阳及湘西苗族自治州,浙江吴兴,长兴,龙游,江苏宜兴、江浦,陕西大荔、兰田,四川中江、合川,安徽安庆。以湖南所产品质最好,江浙产量最大。
鉴别
性状:①卷丹鳞片长椭圆形,顶端较尖,基部较宽,常向内卷曲,长2~3.5cm,宽1~1.5cm,厚1~3mm,边缘薄,微波状;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光滑,半透明,有纵脉纹5~9条(维管束纹)。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②百合鳞片长1.5~3cm,宽0.5~1cm,厚约至4mm。 ③细叶百合鳞片长约至5.5cm,宽约至2.5cm,厚约至3.5cm,色较暗,脉纹不显。均以肉厚,质硬,色白者为佳。
显微 ①卷丹粉末:米黄白色。气微,味淡。 1)淀粉粒众多。均为单粒,多呈不规则椭圆形、类卵形或类球形,少数呈类三角形、长椭圆形或肾形。有的淀粉粒一侧或一端略作角状或乳头状突起,或起伏不平,长至70μm,直径6~48(53)μm;脐点不甚明显,短缝状、短弧状、人字状或点状,多位于较小的一端,有的于脐点两侧可见肋状纹理;大者隐约可见层纹。(如商品在加工时用水煮过,淀粉往往已糊化,形成糊化的淀粉团块)。 2)导管 稀少,不易察见。均为螺纹,且多成束,单个导管直径10~28μrn。 3)表皮组织 不易察见。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条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长至300μm,直径50~83μm。气孔器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5μm左右,周围副卫细胞3~5个。(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定手册》.第2卷.45页B) ②百合粉末:灰白色,味微苦。1)淀粉粒极多,商品中淀粉粒多已糊化。未糊化淀粉粒单粒长卵形、长椭圆形、矩圆形、圆三角形、菱肉形、盾牌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边或两边角样突出,直径5~51μm,长至91μm,脐点明显,人字状、马蹄状、三叉状、星状、十字状、点状或短缝状,大多位于较小端,层纹较明显。 2)表皮细胞垂周壁薄,波状弯曲。气孔类圆形直者径53~63μm,扁圆形者直径53~70μm,长圆形者直径42~50μm,长45~61μm,副卫细胞3个。(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08) ③细叶百合粉末:灰白色,味微苦。 1)淀粉粒梨形、圆三角形或贝壳形,较大端大多平坦或微凹,直径3~50μm,长至70μm,贝壳形者宽至77μm,脐点明显,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半复粒偶见。 2)表皮细胞垂周壁薄,波状弯曲。气孔类圆形,直径42~51μm,保卫细胞有纹理,副卫细胞4~5。(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10) ④川百合粉末:淡黄白色。气微,味淡。 1)淀粉粒 众多,均为单粒。淀粉粒呈梨形、椭圆形、卵圆形或类球形,偶有呈棒锤状。小粒多为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8~43μm,长至63μm;脐点主为人字形,或为短缝状、点状,偶见星状,脐点两侧常见肋状裂纹;层纹不明显,少数隐约可见。 2)导管 稀少,均为螺纹,直径6~26μm。 3)表皮组织 多破碎。完整的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短条形,垂周壁略呈波状弯曲,直径达58(95)μm。气孔器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4~55μm,周围副卫细胞4~5个。(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定手册》.第2卷.43页B)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5g,加60%乙醇10ml温浸,不断振摇,30分钟后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CMC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乙酸-(12:3:2:3)为展开剂,以果糖、蔗糖为对照。展开2次,用α萘酚硫酸液显色,斑点均呈紫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58-1) ②取样品粉末5g,加0.5ml二氯甲烷回流3小时,滤过,水浴浓缩至干,用0.5ml二氯甲烷溶解,点于预制硅胶G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醇(10.7∶7.2)为展开剂,展距15.6cm,喷以7%磷钼酸乙醇液,于110℃加热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58-2)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百合和蜜炙百合。 ①百合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②蜜炙百合 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百合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百合100kg,用炼蜜5kg。
化学性质细叶百合含1-0-阿魏酰-3-O-p香豆酰丙三醇(1-O-Feruloyl-3-O-pcoumaroylglycerol)、1,3-O-二阿魏酰丙三醇、1,2-O-二阿魏酰丙三醇、1O-阿魏酰-2-O-p香豆酰柄三醇、1-O-p-香豆酰-2-O阿魏酰丙三醇、1O-阿魏酰丙三醇.1-O-p香豆酰丙三醇、3,6’-O-二阿魏酰蔗糖、腺苷(Adenosine)、甲基-α-D-甘露糖甙(Methyl-α-D-manopyranoside)、甲基-β-D-果糖甙、D-半乳糖、王百合甙A、D(Regaloside A、D)、细叶百合甙(Tenuifolioside)A、B等[1]。
麝香百合含3,6’p-二阿魏酰蔗糖、4-乙酰基-3,6’-二阿魏酰蔗糖、3阿魏酰-4-乙酰基-6’-(13’-o-β-D-葡萄糖基)阿魏酰蔗糖、2,3-二羟基-3O-p香豆酰-1,2-丙烷二羧酸(2,3-Dihydroxy-3-O-p-coumaryl-1,2propanedicarboxylic acid)、阿魏酰-2,3-二羟基-1,2-丙烷二羧酸,百合甙(Lilioside)A、B,王百合甙(Regaloside)D、E等[2~4]。
附 山百合(L.auratum var.platyphyllum)中还含dl-丁香树脂醇、4-O-乙酰基-3,6’-二阿魏酰蔗糖、6-O-乙酰基-3,6-二阿魏酰蔗糖、王百合甙A、B、C、H(1)和L(2)[1]。
湖北百合(L、henryi)含3-O阿魏酰-6’-O-(4-O-β-D-葡萄糖基阿魏酰)蔗糖,(2S)-1-O-对香豆酰-3-O-β-D-葡萄糖基丙三醇(2S)-1-O-对甲氧基桂皮酰-3-O-β-D-葡萄基丙三醇、(25R)3β,26-二羟基-2α-胆甾烷-6,22-二酮-3-O-β-D-葡萄糖甙等[5,6]。
砖红百合(L.testaceus)含多糖[7]。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9;28(12):3453。
[2] CA 1989;111:180537x。
[3] Phytochemistry 1987;26(11):2965。
[4] Phytochemistry 1982;21:891。
[5]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11(6):38。
[6] Chem Pharm Bull 1988;36:2430。
[7]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