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眼镜蛇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异名:膨颈蛇(《系统动物学》),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脊椎动物分类学》),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广西中药志》),犁头扑(《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眼镜蛇科眼睛蛇属动物眼镜蛇,药用其除去内脏的全体。眼睛蛇属全世界约有6种,中国仅1种。
原动物: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
形态:全长150cm左右,最长可达200cm。头部椭圆形,有前沟牙。颈部能膨扁,无颊鳞,上唇鳞7(2~2~3),第3片最大,前切鼻鳞,后入眶;下唇鳞8或9,个别7或10,前4或3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3(2),极少数1片;颞鳞3(1)+2(3、1或4);背鳞平滑,斜行,颈部21~29行,中段21,个别20,肛前15,腹鳞雄性162~193,雌性166~196;尾下鳞雄性39~54,雌性38~53对;肛鳞大多完整,少数2分。全体颜色和花纹有很多变异。典型的在颈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眼镜斑纹,体背的颜色有棕褐、黑褐、灰黑以至深黑色等,背及尾部具有狭窄的白色或淡黄色环纹15~16个。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杂有微小的黑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107页.4327条图)
生境与分布:栖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见于村庄附近。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生药采集:立冬前后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及牙齿,拭净,烘干。
化学性质对眼镜蛇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毒液中活性蛋白的研究。目前已经发现:①膜活性多肽。眼镜蛇毒毒性是以心脏毒素为主的一类蛇毒。现已发现中国眼镜蛇蛇毒同时含有4个以上心脏毒。 ②神经毒。目前已知眼镜蛇蛇毒中含有2个以上神经毒。眼镜蛇蛇毒主要含有神经毒。中国眼镜蛇毒神经毒系分子量为7000左右的短链神经毒。其中广西眼镜蛇蛇毒含3种神经毒,即眼镜蛇毒素、α-毒素及α-神经毒素。 ③神经生长因子(NGF):Angelett等(1976)从印度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了NGF,并测定了它的氨基酸组成及顺序。雷少波等(1989)从广东产中华眼镜蛇中也分离出NGF,其氨基酸组成与印度眼镜蛇毒NGF部分相似[1]。
此外,眼镜蛇蛇毒还含多种其它活性蛋白[2~7]。
参考文献
[1] 张豁中等.动物活性成分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72。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07。
[3] 药学杂志(日) 1992;112(3):183。
[4] 生药学杂志(日) 1991;45(1):12。
[5] 中国药理学报 1993;14(3):279。
[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1;(1):45。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9;2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