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

医药知识2023-02-03 04:13:48百科

葎草

概况

异名:勒草、黑草(《别录》),葛葎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来莓草(《开宝本草》),葛葎草(《圣济总录》),葛勒子、涩萝蔓(《救荒本草》),葛人藤(《本经逢原》),锯锯藤(《贵州民间方药集》),五爪龙、中胶迹(《福建民间草药》),老虎藤(《安徽药材》),过沟龙(《江西草药》),穿肠草、拉拉秧(《东北药用植物志》),拉拉蔓(《河北药材》)。

基源:为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的全草。

原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Antidesma scandens Lour.;Humulus japonicus Sieb.et Zucc.),又名拉马花子(辽宁),割人藤(江苏),假苦瓜、苦瓜藤(广东),五叶杂藤、大叶五爪龙(浙江)。

历史:葎草,首载于《唐本草》,云:“葎草生故墟、道旁,叶似蓖麻面小且薄,蔓生有细刺,亦名葛葎蔓,古方亦时用之。”《纲目》谓:“二月生苗,茎有细刺,叶对节生,一叶五尖,微似蓖麻面有细齿,八、九月开细紫花成簇,结子状如蓖麻子”。如上所述,经考证,与本种一致。

形态: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3~6m。茎枝和叶柄有倒生小钩刺。叶对生;叶柄长5~20cm;叶片纸质,掌状5~7裂,花枝下部叶常3裂,长6~9cm,宽7~14cm,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表面被疏硬毛和白色腺点,背面延脉有硬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圆锥形,腋生或顶生,雄花小,花被片淡黄绿色,披针形,背面疏生硬毛和腺点,边缘有细纤毛,花被片和雄蕊各5,雄蕊短于花被;雌花序腋生,排列成近圆形的穗状花序;宿存苞片有白刺毛和黄色腺点,内有花2朵,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退化为一全缘的膜质片,灰白色;花柱红褐色。瘦果扁球形,褐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02页.图100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旷地、路旁和村镇附近。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化学性质

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D-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葡萄糖甙)、牡荆素(Vitexin)[1]、挥发油、鞣质等。种子含脂肪油27.9%[2]。全草还含胆碱和天门冬酰胺。挥发油中含葎草酮、蛇麻酮[3]、β-葎草烯、石竹烯、α-烯(α-Copene)、α,β-芹子烯(α,β-selinene)、γ-荜澄茄烯(γ-Cadinene)[4]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 1962,82:1331。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 中国经济植物志 1961:719,1647。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1960:867。
[4] BullChem Soc Jap 1970;43(11):3594。

本文标签: 葎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