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莕菜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金莲子、杏公须(《纲目》),荇丝菜、金莲儿、藕蔬菜(《救荒本草》)。
基源:为龙胆科莕菜属植物莕菜的干燥全草。莕菜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5种,其中1种药用。
原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Limnanthe mum peltatum Gmel.L.nymphoides Hoffmgg.et Link)
历史:《唐本草》载:“莕菜处处池泽有之,叶似蒪而茎涩,根甚长,花黄色。”《纲目》载:“叶微尖长者,莕也。”根据形态和参考《植物名实图考》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圆柱形,多分枝,沉水中,具不定根,又于水底泥中生地下茎,匍匐状。叶飘浮,圆形,近革质,长1.5~7cm,基部心形,上部的叶对生,其它的为互生;叶柄长5~:10cm,基部变宽,抱茎。花序束生于叶腋;花黄色,直径1.8cm,花梗稍长于叶柄;花萼5深裂,裂片卵圆状披针形;花冠5深裂,喉部具毛,裂片卵圆形,钝尖,边缘具齿毛;雄蕊5,花丝短,花药狭箭形;子房基部具5蜜腺,花柱瓣状2裂。蒴果长椭圆形,径2.5cm,种子边缘具睫毛。花期夏季至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14页.图478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1800m的平地或低山池塘沼泽中。广布于中国南北各地。蒙古、朝鲜、日本、伊朗、印度、克什米尔、原苏联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黄酮类化合物[1]:芸香甙、异槲皮素、槲皮素-3-巢菜糖甙(α-L-吡喃型阿拉伯糖(1→6)β-D-吡喃型葡萄糖基-3-槲皮素)。含三萜类化合物[2]:乌苏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97。
[2] Indian J Pharm Sci 1980;4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