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金箔
名称出处:《本草蒙筌》
概况异名:金薄(《药性本草》),金页(《化学药品辞典》),大赤金(《中药材手册拾遗》)。
基源:金箔为自然元素类矿物铜族自然金,经冶炼成的黄金,裹以乌金纸或薄皮(牛盲肠外层薄膜)锤打成极薄片。
历史:金薄始载于明·《本草蒙筌》。但宋·马志载:“今医家所用,皆炼熟金箔,及以水煮金器,取汁用之。”宋·寇宗奭亦曰:“……必须烹炼锻(金)屑为箔,方可入药。”表明了以金箔药用历史悠久。现今与古代相同。
形态:自然金属于等轴晶系。单晶体少见。通常呈分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金黄色,常含有银,随含银量的增高则颜色逐渐变为淡黄。条痕金黄色。金属光泽。硬度2.5~3。具强延展性。无解理。密度19.3g/cm3(纯金)。熔点1062℃。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只溶于王水。
产状:自然金分为山金和砂金,山金又称脉金,产于石英脉、硫化物矿脉等热液脉中,或产于火山岩系里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中;沙金系古河床及现代河床、涧谷中沙砾堆积夹杂的金砂,为脉金从其母岩分离出后冲淤聚集者。
产地 自然金中国各地均有产出。金箔主产于江苏江宁,福建福州,浙江,广东、北京。
生药鉴别
性状:金箔呈极薄的片状,通常切成正方形,有的为圆形,夹于薄纸层中。正方形边缘整齐,长宽为83.3mm2,圆形直径为30~50mm。亮金黄色。具较强的金属光泽。不透明。体较轻,质薄,易漂浮,并易皱折而破裂。气、味皆无。
理化:取金箔溶于王水(3份盐酸与1份硝酸混合),溶解后为鲜黄色透明液体。若含银则有白色沉淀析出。
加工炮制:原金箔入药。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自然金主成分为金,另尚含有少量Bi、Pt、Cu、Pd、Rh、Ir、等元素[1]。药用金箔含金量各地有差异,一般含金量为74%~80%。
参考文献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