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千里光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本草图经》),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黄花草(《纲目拾遗》),一扫光(《分类草药性》),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软藤黄花草(《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千里光属全世界约1200种,中国约160种。
原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Senecio chinensis(Spr.)DC.〕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称千里及,《证类本草》转引《图经本草》:“千里光生筠州浅山及路旁,味苦甘寒无毒,叶似菊叶而长,枝干圆而青,背有毛,春生苗,秋生茎叶,有花黄色……退热、明目。”对照其附图筠州千里光图与《本草拾遗》所述千里及基本一致。《滇南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植物名实图考》载:“千里及《本草拾遗》始著录,《图经本草》千里光,千里及,形状如一,李时珍并之,良是……今俚医用以治目,呼九里明。”其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蔓生草本。茎曲折,长2~5m,多分枝。叶形多变异,通常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有时叶下部有2~4对深裂片,似大头羽状分裂,长4~9cm,宽2~4.5cm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心形或戟形,无毛或背面被疏短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及枝端排列成复总状伞房花序;花序梗通常开展,密被微毛,有线形苞片;总苞钟状,长5~7cm,基部有几枚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2~14枚,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带红色;舌状花长8~9mm,舌片宽1.5~2mm,黄色,顶端3细齿,具4脉;管状花黄色,花药基部无尾。瘦果圆柱形,被短毛,有沟纹;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近等长。花果期3~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72.图655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3500m的山坡灌丛、林下、路旁或草丛中;分布于中国除东北、新疆、内蒙古外,其它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又耐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用种子繁殖。于3月中、下旬播种,按行株距各27cm点播,或条播育苗,深3cm左右,每亩用种量150~250g。播种时需用草木灰或细土掺混后进行。苗出齐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和追肥。每穴留苗1~2株。每年结合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尿素肥1~2次。亦可用扦插或压条繁殖。
采集:夏、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药材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全草长60~100cm,或切成2~3cm长的短段。茎细长,圆柱形,直径2~7mm,表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卷缩破碎,展开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瘦果成熟时则露出白色冠毛。气微,味苦。以叶多、色绿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平,呈类长方形;栅栏组织为1列狭长细胞,排列整齐,海绵组织为多列细胞;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主脉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周围为薄壁细胞,靠近下表皮有2~4列厚角细胞。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呈深波状弯曲,具多数气孔;气孔呈长圆形,副卫细胞3~6个不定式;着生多数非腺毛,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细胞略大,微波状至波状弯曲;气孔少见;并有非腺毛2~12细胞长约至270μm,直径12~31μm,基部细胞膨大,大多弯曲,少数较平直,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有的膨大成椭圆形、半圆形或类圆形,有的中部或顶部细胞缢缩,壁稍增厚,可见疣状突起。细胞中常含有淡黄色油状物。(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64-165)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洒上清水,待软切成3~4mm段片,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含大量的毛茛黄素(Flavo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β-胡萝卜素[1]及氢醌(Hydroquinone)、对羟基苯乙酸、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水杨酸、焦粘酸(Pyromucic acid)[2]。此外,还有千里光林碱(Senecionine)和千里光非林碱(Senecipylline)[3]。
参考文献
[1] CA 1976;67:97659r 。
[2] 药学学报 1980;15(8):503 。
[3] CA 1977;86:13636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