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蘡薁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山蒲桃(《本草拾遗》),山红草、山苦瓜(《泉州本草》),山葡萄,野葡萄,山苦瓜(《福建药物志》)。
基源: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蘡薁的茎、叶、果。
原植物:蘡薁Vitis adstricta Hance
历史:蘡薁一名,首见于《山海经、中山经》谓:“……少陉之山之岗草,实如蘡薁”。其形态特征未予描述。《诗经:幽风》有:“六月食及薁”,与薁究为何种植物?薁是否即蘡薁,历来说法不一。就历代本草新载蘡薁,所指也不一致。如《唐本草》:“蘡薁蔓生、苗叶与葡萄相似而小,亦有茎大如碗者,冬月惟叶凋,而藤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即千步蘽也。”根据藤汁味甘,茎大如碗,子味甘酸等特征来看,很难认为是葡萄属植物。《本草拾遗》谓:“苏恭注,千步蘽即蘡薁,妄言也,千步蘽藤如葛,而叶背白,子赤可食,蘡薁藤斫断通气,更无甘汁”。《开宝本草》注:“蘡薁为山葡萄,亦堪作酒”。《图经本草》亦谓:“蘡薁,子生江东,实似葡萄,小而味酸,亦堪为酒。”李时珍谓:“蘡薁野生林野间,亦可插枝,蔓叶花实与葡萄无异,其实小而圆,色不甚紫也。《诗经》云,六月食薁即此,其茎吹之,气通草也。”根据以上四家本草新载蘡薁特性与现代蘡薁基本相符,但《唐本草》所载究为何种植物,还有待研究。李时珍将《诗经》的薁与蘡薁等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形态:木质藤本,髓部棕色,无皮孔,表皮呈片状脱落;嫩枝、花序、叶柄均被锈色或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卷须与叶对生,有1分枝或不分枝。叶宽卵形,长4~8cm,宽3~5cm,3深裂直达叶片中部,裂片基部收缩,凹缺较大,菱形,3裂或有缺刻状粗齿,侧生裂片2裂或不裂;上面疏生短毛,下面被锈色或灰色绒毛,叶柄长1~3cm。圆锥花序,长5~8cm,与叶对生,轴和分枝被短柔毛;花萼盘状,全缘;花瓣5,顶端粘合成帽状脱落;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浆果暗紫色,直径8~10mm。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71页.3271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路边,沟边,坡地及丘陵地灌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四川、云南诸省区。
生药采集:7~8月采收茎叶,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果实含糖分10%、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鞣质、脂肪、蜡、色素、维生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