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地丁

医药知识2023-02-03 03:29:56百科

黄花地丁

概况

异名:野豌豆、马口铃(《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小响铃、狗响铃(《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基源:为豆科百合属植物响铃豆的全草。

原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C.formosana Matsum.)

历史:本品始见于《滇南本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等均有收载,云:其能清热、解毒、利尿。

形态:近灌木状草本,高30~150cm。植株被白柔毛。茎自基部单一,分枝细。小叶单数互生,倒卵状披针形,长1.5~4cm,宽0.3~1.7cm,先端钝圆,具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被微柔毛;叶柄甚短。托叶刚毛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集花6~20朵,苞片丝状,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花萼长0.7cm,5深裂,上面2枚萼椭圆形,下面3枚披针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或淡黄色,略长于萼;旗瓣先端宽圆形,微凹,被毛,至基部渐狭;翼瓣倒卵形;龙骨瓣先端长尾尖状弯曲;单体雄蕊10,花药异形,花柱细长,子房条形,胚珠多数。荚果圆柱形,膨胀,长0.8~1.2cm;种子6~12粒,肾形,种脐内凹。花果期5~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69页.图2468)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地、山坡灌丛或草地。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东、西南。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集,除去杂质及泥土,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种子含野百合碱、响铃豆碱(Croalbidine)[1]、槐花皂甙Ⅰ糖醛酸甲酯(Kaikasaponin Ⅰ uronic acid Me ester)、槐花皂甙Ⅲ糖醛酸甲酯(Kaikasaponin Ⅲ uronic acid Me ester)、槐花皂甙Ⅲ单甲基醚(Kaikasaponin Ⅲmonomethyl ether)、大豆皂甙Ⅰ、Ⅲ(Soyasaponin Ⅲ,Ⅰ)以及两个新的齐墩果烯糖甙: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二醇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1→2)-6-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0。
[2] Chem Pharm Bull 1991;39(2):496。

本文标签: 黄花地丁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