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鹿衔草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异名:破血丹(《植物名实图考》),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重庆草药》),鹿寿茶(《陕西中草药》),鹿安茶(《山西中草药》)。
基源: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植物鹿蹄草、圆叶鹿蹄草、普通鹿蹄草和紫背鹿蹄草等的全草。
原植物: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P.rotundifolia L.ssp.chinensis H.Andr.),又名美花鹿蹄草(《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川北鹿蹄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圆叶鹿蹄草P.rotundifolia L.普通鹿蹄草P.decorata H.Andr.(P.handeliana H.Andr.)及紫背鹿蹄草P.atropurpurea Franch.又名深紫鹿蹄草(《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历史:始载于《滇南本草》,曰:“鹿衔草,紫背者好。叶团,高尺余。”《植物名实图考》也载:“鹿衔草……铺地生,绿叶紫背,……略似蕺菜而微长……滇南尤多。”结合分布和附图鹿衔草乃概指鹿蹄草、普通鹿蹄草和紫背鹿蹄草等种。为《中国药典》1977年和1985年版所收载。
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长而横生,斜升,连同花葶高20~30cm。叶基生、革质,4~7片,叶柄长2~5.5cm;叶片椭圆形或圆卵形,长3~5.2cm,宽2.2~3.5cm,顶端圆钝,边缘近全缘或有疏齿,背面有白霜,有时带紫色。花葶有1~2枚鳞片状苞片;总状花序有9~13花,长12~16cm;小苞片长舌形,长6~7.5mm;萼片舌形,长5~7.5mm,边缘近全缘;花冠白色,直径1.5~2cm,花瓣倒卵状椭圆形,长6~10mm;雄蕊10,花药长圆柱形,有小角,黄色,花柱淡红色,微伸出花冠。蒴果扁球形,高5~5.5mm,直径7.5~9mm。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56卷.166页.图版61∶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4100m的山地林中。中国除东北及新疆、广东和广西外,几遍布各省区。
圆叶鹿蹄草与鹿蹄草的区别在于:叶背面淡绿色;萼片狭披针形,长3.5~5mm,顶端长渐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2页.图3978)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林中。分布于中国新疆。原苏联、蒙古及欧洲也有分布。
普通鹿蹄草与鹿蹄草的区别在于: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7cm,上面深绿色,沿脉淡绿白色;总状花序短,长2.5~4cm,有4~10花,花淡绿、黄绿或近白色,萼片卵状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6卷.162页.图版59∶7~12)生于海拔600~3000m的灌丛中或阔叶林下。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安徽及中南和西南地区。
紫背鹿蹄草与鹿蹄草的区别在于:基生叶少,2~4片,纸质,肾圆形或心状宽卵形,长1.5~3cm,边缘有疏圆齿,背面红紫色;总状花序长2~4cm,有2~4花;萼片三角状卵形,带红紫色,边缘有钝齿。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6卷.163页.图版60∶1~5)生于海拔1800~4000m的山地林中。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
生药栽培:宜冷凉阴湿的环境。喜在腐殖质多而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长,以林下栽培为好。用分株繁殖,在9~10月结合采收,将植株分成单株,每株需带有匍匐茎和须根,按行距23~27cm在林下开条沟,深3~5cm,以株距10~13cm排苗,然后覆盖细土,稍加镇压,浇水后再盖枯枝落叶,与畦面保持平整,叶片需露出地面。栽后,注意浇水与除草。每年冬季结合田间清洁,追施草木灰或堆肥。
采集:全年可采,一般在4~6月挖取全株,洗净泥土,晒至叶片较软略抽缩时,堆压发热,使叶片两面变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再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安徽、贵州、陕西,黑龙江、四川、云南、海南等地也产,以浙江产量为大,浙江、安徽产者质量为佳。
鉴别
性状:茎紫褐色,稍具棱,有皱纹,无毛,微有光泽。叶柄长,扁平而中央凹下,两边膜质状,常弯曲;叶片皱缩,稍破碎,圆形至卵圆形,上面紫红色,少有棕绿色者,光滑,下面紫红色,叶脉微突,纸质易碎。有时可见花茎,上有数朵小花或扁球形棕色蒴果。气无,味微苦。
显微 鹿蹄草叶横切面:主脉向叶的两面同样突出,主脉上下方的表皮细胞较叶肉部分的表皮细胞大得多,角质层较厚,上表皮下具厚角细胞1~3列,下表皮下具厚角细胞5~7列,再向内为薄壁组织。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新月状,韧皮部狭。下表皮可见气孔横切面,栅状组织不明显,海绵组织及薄壁组织中有时可见草酸钙簇晶。(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29页.图614)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15ml,水浴温浸20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乙醇1ml溶解,点于硅胶H板上,以高熊果甙及异高熊果甙为对照,以乙酸乙酯为展开剂,展距15cm,喷1%Gibbs乙醇溶液后以氨水熏蒸,高熊果甙及异高熊果甙显蓝色斑点。(图见同上.631页.图617)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鹿衔草全草含熊果甙、乌苏酸、喜冬草素(即梅笠草素、Chimaphilin)、蔗糖及酶[1]。并从全草中分得N-苯基-α-萘胺、没食子酸、鹿蹄草素、原儿茶酸[2]。圆叶鹿蹄草全草含鹿蹄草素(甲基氢醌)。叶含熊果甙、高熊果甙、异高熊果甙(Isohomoarbutin)、喜冬草素、紫杉辛(Taxine)、槲皮素、山柰酚、对香豆酸[1]、鞣质、肾叶鹿蹄草甙(Renifolin)、挥发油、蔗糖、蔗糖酶、苦杏仁酶等[3]。普通鹿蹄草全草含熊果甙约10%、喜冬草素、乌苏酸、蔗糖、转化酶及少量苦杏仁酶、嫩叶含鞣质、挥发油、苦味质[1],尚含山柰酚3-0-葡萄糖甙,槲皮素3-O-葡萄糖甙[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5-237。
[2] 中草药 1988;19(1)∶8-10。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58。
[4] CA 1987;107∶23310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