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辛夷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辛矧、侯桃、房木(《本经》),新雉(《甘泉赋》),迎春(《纲目拾遗》),术笔花(《蜀本草》),毛辛夷、辛夷桃(《山西中药志》),姜朴花(《四川中药志》),木笔花(《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辛夷和玉兰的花蕾。
原植物:辛夷Magnoliia liliflora Desr.〔M.quinquepeta(Buchoz)Dandy〕,又名木兰(《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紫玉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玉兰M.denudate Desr.〔M.heptapeta(Buchoz)Dandy〕,又名白玉兰(《中药大辞典》)。
历史:本品《本经》列入上品。陈藏器谓:“初发如笔头,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李时珍谓:“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
形态:辛夷为落叶大灌木,高达5m,常丛生。干皮灰白色,小枝紫褐色,枝条除梢端外,余均无毛;冬芽被淡灰绿色绢毛。叶倒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长8~18cm,宽3~10cm,全缘,上面暗绿色,疏生柔毛,下面绿色,沿脉有柔毛;叶柄粗短。花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单生于枝顶,钟状,大形;花被片9,每3片排成1轮,最外轮花被片黄绿色,披针形,长2.3~3.3cm,其余的矩圆状倒卵形,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长8~10cm;雄蕊多数,螺旋状着生于伸长的花托下部:心皮多数,离生,着生于花托上部,花柱1,顶端尖,微弯。聚合果矩圆形,长7~10cm,淡褐色;蓇葖果顶端有时稍弯曲。花期2~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88页.图1575)
生境与分布:原产于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现中国各地栽培。
玉兰 落叶乔木,高达15m。小枝淡灰褐色,有毛;冬芽密生灰绿黄长绒毛。叶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长10~18cm,宽6~10cm,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白色柔毛;叶柄短。花大先叶开放,单生枝顶,白色,有芳香;花被片9,3轮矩圆状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离生,均螺旋状着生于伸长的花托上。聚合果圆筒形,长8~12cm,淡褐色;蓇葖果顶端圆形。花期2~3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86页.图1572)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阔叶林中。分布于中国华东,陕西、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现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适于温暖气候。宜在向阳、土质肥沃而深厚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于早春或晚秋播种。播前须将种子浸泡温水中3~5天,搓去油皮;然后按1∶2的种子和泥砂进行层积处理,经常保持湿润。待种子裂口出现时播种,按行距26cm左右开沟条播,深2~3m。播后覆土浇水,1个月左右出苗。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按行株距各2~3cm进行穴栽。也可在夏、秋季,选取二年生健壮枝条,截成50~70cm长的插条,在雨天或阴天插入苗床,深为30cm以上,成活后移栽。栽种后,注意中耕除草、施肥等培育管理。
采集:早春花蕾未放时采摘,剪去枝梗,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湖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鉴别:花蕾 长卵形,似毛笔头,有的基部具短梗,长1.5~3cm,直径1~1.5cm。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之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茸毛,内表面棕紫色或棕褐色,无毛。剥去苞片,可见小形萼片3片与花瓣6片,或萼片与花瓣大小相似,轮状排列,每轮3片。除去花被,内有多数棕黄色或黄绿色的雄蕊和雌蕊,呈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有特异的香气,味辛而稍苦。以完整、内瓣紧密、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辛夷花蕾含挥发油0.26%,油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1],还含生物碱(C17H19O3N)[2]。
玉兰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桉叶素、β-石竹烯、α-松油烯等[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
[2] 药学杂志(日) 1965;85(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