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连钱草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异名:活血丹(《植物名实图考》、江西、云南),钹耳草、佛耳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金钱草(《纲目拾遗》、浙江),遍地金钱(《纲目拾遗》)。
基源:为唇形科活血丹属部分种类的干燥地上部分。活血丹属全世界约8种,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国有5种,多数种类供药用。
原植物:正品连钱草一般指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G.headeracea L.var.longituba Nakai;Nepeta glechoma Benth.),又名大叶金钱草(浙江、江西),破铜钱(陕西、湖北),铜钱草(上海、浙江至湖北),透骨草(陕西、江西),透骨消(华北至陕西、广西、贵州、云南)。其它4种在部分地区也作连钱草药用:日本活血丹G.grandis(A.Gray)Kupr.[Nepeta glechorna Benth.var.grandis A.Gray;Glechoma hederacea L.var.grandis(A.Gray)Kudo;Nepeta glechoma Benth.var.grandiflora auct.non Fnes],又名金钱薄荷,白花仔草《台湾青草药》在台湾地区作连钱草入药。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Diels)C.Y.Wu et C.Chen[Drococephalum biondiana Diels;Meehaniopsis biondiana(Diels)Kudo],,又名长管活血丹,陕西将本种与连钱草混用。欧活血丹Glechoma hederacea L.(Nepeta glechoma Benth.),又名欧连钱草,中国新疆地区作连钱草药用。大花活血丹Glechoma sinograndis C.Y.Wu,又名大筋草、透骨消(云南)。云南民间用全草配方治小儿支气管炎。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载:“活血丹产九江、饶州、园圃、阶角、墙阴下皆有之。春时极繁,高六、七寸,绿茎柔弱,对节生叶。叶似葵菜初生小叶,细齿深纹,柄长而柔。开淡红花,微似丹参花,如蛾下垂。取茎、叶、根煎饮,治吐血、下血有验。入夏后即枯,不易寻矣。”《纲目拾遗》收载金钱草谓:“其叶对生,圆如钱,……十二月发苗,蔓生满地,开淡紫花,间一二寸,则生二节,节节地生根,叶四周有小缺痕,皱面……纲目有积雪草即此。”综上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上升,逐节生根。茎高10~30cm,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红色。叶草质,叶片心形或近肾形,长1.8~2.6cm,宽2~3cm,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或粗锯齿状圆齿,叶柄长为叶片的1~2倍。轮伞花序通常2花;苞片及小苞片线形,长达4mm;花萼管状,长9~11mm,萼齿较长,卵状三角形,长为花萼全长的1/3或2/5,花冠淡蓝、蓝至紫色,下唇具深色斑点,冠筒两型,长筒者长1.7~2.2cm,短筒者通常藏于花萼内,长1~1.4cm,冠檐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近肾形,下唇斜展,3裂,中裂片肾形,较上唇片大1~2倍;雄蕊4,内藏,后对着生于上唇下,较长,前对着生于两侧裂片下方花冠筒中部,较短。成熟小坚果深褐色,长圆状卵形,长约1.5mm,宽约1mm,顶端圆,基部三棱形,果脐不明显。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2000m林缘疏林下,草地中,溪边等阴湿处。除青海、甘肃、新疆及西藏外,中国各地均产。原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也有分布。
日本活血丹与活血丹不同之处为叶片通常长约2cm,宽约3cm,叶肾形或心状肾形,边缘具圆齿,齿浅而圆,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3倍以上。花萼长1cm以上,萼齿卵形;花冠筒上部膨大成漏斗状。花期4~5月,果期6月。(图见《台湾青草药》.第2册.图74)生于路旁、屋边阴湿处。分布于江苏、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白透骨消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为全株被长柔毛及倒向短柔毛。叶心状卵形,边缘具粗齿,齿深而尖,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2~3倍。萼齿狭三角形,顶端具长芒状细尖;花冠筒细长,钟状。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2)生于海拔1000~1700m的溪边、林缘阴湿肥沃土上。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其它尚有欧活血丹,叶通常无毛。花萼长7mm以下,萼齿短,卵形,长为花萼全长的1/4或1/5;花冠长为花萼的1倍或1倍以下。花期5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1)生于山谷草地上。分布于新疆(巩留)。北欧、西欧、中欧各国,以及原苏联也有分布。大花活血丹叶肾形或心状肾形,长约3cm,宽4~4.5cm,边缘具圆齿,齿浅而圆,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3倍以上。花萼长1cm,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顶端成芒状细尖;花冠筒上部膨大成漏斗状。花期4~5月,果期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3)生于海拔2000~2900m的沟边杂木林中阴湿处。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东北部。
采集:连钱草4~5月采收,晒干。药材产于江苏、广东、四川、广西。
鉴别
性状:连钱草干燥全草多皱缩成团,茎细长,方形,常扭曲,具纵棱线,灰绿色或微带紫色,有短毛,断面中空。叶多卷缩,肾形或心形,边缘具圆钝齿,灰绿色,质脆易碎。叶柄多扭曲。花、果偶见。气微香,味辛凉。
化学性质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含l-蒎茨酮(lPinocamphone),l-薄荷酮(lMenth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l-蒎烯、β-蒎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薄荷酮(lsomenthone)、异蒎茨酮(Isopinocamphone)、芳樟醇、薄荷醇(Menthol),α-松油醇(α-松油醇)、乌苏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棕榈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多种氨基酸、鞣质、苦味质、胆碱(Choline)、硝酸钾[1,2]。地下部分含水苏糖(Stachyose)[3]。全草含植醇(Phytol)和植物甾醇(Phytosterol)[4]。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6;86(12):1162。
[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392。
[3] CA 1951;45:8599c。
[4]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