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升麻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绿升麻(湖北、西北各省、云南),西升麻、川升麻(通称),鸡骨升麻(西北)。
基源: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升麻属全世界约18种以上;中国约8种,其中6种供药用。
原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Actaea cimicifuga L.;Cimicifuga mairei Lévl.),又名绿升麻(湖北、云南),黑升麻(《陕西中药名录》)。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Actinospora dahurica Turcz.ex Fisch.et Mey.;Actaea dahurica Turcz.),又名窟窿牙根、牤牛卡根、龙眼根(东北)。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又名窟窿牙根、龙眼根(东北)。正品升麻一般指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又名野升麻(《陕西中药名录》),其根茎在东北、四川有时也混用。小于升麻Cimicifuga acerina(Sieb.et Zucc.)Tanaka的根茎在河北与四川部分地区民间药用。
历史:升麻始载于《别录》。《纲目》释其名曰:“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图经本草》描述其形态:“今蜀汉、陕西、淮南州群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此描述再参考《纲目》的升麻附图,系指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这种情况,在中国四川等部分地区沿用至今。但历代本草所载升麻不止一种,如陶弘景云:“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陶氏所说产益州(即今四川省境内)的鸡骨升麻,可能即是升麻属的升麻,产北部形虚大而黄色的可能是升麻属的其它种植物。升麻为常用中药,早在30年代初期就有人进行升麻的生药学研究,40~50年代开始进行药理、临床的研究,60~70年代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成分研究,由于其疗效显著,现已载入《中国药典》,并广泛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升麻研究的重视。
形态:升麻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大形,坚实,表面黑色,有多数内陷的老茎残迹。茎高1~2m,圆柱形,中空,上部分枝。下部茎生叶具长达15cm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二至三回3出羽状全裂,顶生小叶菱形,常浅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斜卵形,比顶生小叶略小,或所有的小叶均较小,长仅2.5~4cm,宽1~2,5cm(多小叶变种var.foliloloea Hsiao);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被白色柔毛;或下面全部密被白色绵毛(毛叶变种var.velutina Franch ex Finet.et Gagnep.)茎上部叶较小,常一至二回3出或羽状全裂。圆锥花序,具分枝3~20条,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锈色的腺毛及短毛;苞片钻形,比花梗短;花两性,萼片倒卵状圆形,白色或绿白色,长3~4mm;退化雄蕊位于萼片内面,。宽椭圆形,长约3mm,顶端微凹或二浅裂,能育雄蕊多数;心皮2~5,密被灰色毛。蓇葖果长圆形,长8~14mm,宽2.5~5mm,被贴伏的柔毛,基部渐狭或长2~3mm的柄,顶端有小喙。种子3~8,椭圆形,全体生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2300m间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药材名升麻(又称川升麻、西升麻),产陕西(洛南、西乡),四川(南坪、西昌、灌县),青海(互助、湟中),此外,云南、甘肃、河南、湖北也产,以四川产量较大。主销中国西南、西北、中南等地。
兴安升麻与升麻形态的区别为:根状茎为横生的不规则长条块状,常分岐或呈条状结节,略弯曲,有多数下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下部茎生叶为二回或三回3出复叶,有长叶柄,各回小叶均有明显小柄,顶生小叶宽菱形,3深裂,基部微心形或近圆形,侧生小叶稍偏斜。圆锥花序具分枝7~20;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早落,退化雄蕊叉状2深裂,顶端有2个乳白色的空花药;心皮4~7,疏被灰色柔毛或近无毛。种子3~4,椭圆形,四周及中央生鳞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 第2版.图219)生于山地林缘灌丛、山坡疏林或草地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药材名北升麻,产黑龙江、河北(承德、张家口),山西(大同),内蒙古(集宁、凉城);此外,辽宁、吉林也产,以山西、河北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
大三叶升麻与上述两种区别为:根状茎粗壮,有圆洞状老茎残痕。茎下部微具槽。下部茎生叶为二回3出复叶;小叶均有柄,中央一片柄较长,两侧的较短,小叶片较上述两种厚,稍带革质,两面均无毛,顶生小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顶端3浅裂,侧生小叶斜卵形。圆锥花序具2~9分枝,其分枝和花序轴所成的角度通常小于45°;退化雄蕊椭圆形,顶端白色,近膜质,通常全缘。蓇葖长圆形,无毛或毛或近无毛;种子通常2,四周生膜质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0)生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药材名关升麻,产辽宁(本溪、铁岭、凤城),吉林(永吉、桦甸)及黑龙江等地,销全国。
除了上述3种升麻外,各地尚有用本属单穗升麻和小升麻植物的根状茎作升麻入药:单穗升麻C,simplex Wormsk.其根状茎在东北、四川也被混用。此种植物的特点在于花序通常单一而不分枝,根茎较上述三种为小。分布于东北、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小升麻C.acerina(Sieb,et Zucc.)Tanaka其植物的特征在于叶为3出复叶,近基生,小叶卵状心形;根状茎较细,生多数须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过去河北与四川部分地区民间称其根茎为小升麻,作药用,目前在商品药材中不常见。其它还有少数地区用其它科属植物的根茎作升麻入药的,如广东、广西、福建习用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的根作升麻药用;在贵州及四川有一种“秤杆升麻”或“土升麻”,取自菊科植物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的根及根茎;在甘肃、陕西部分地区民间有用虎耳草科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Maxim.)Franch,et Sav.;在云南部分地区用溪畔落新妇Astilbe rivularis Buch.-Ham.的根茎称红升麻;还有在四川部分地区用毛茛科植物类叶升麻Actaea asiat ica Hara的根茎,称“绿豆升麻”作为药用。
生药栽培: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宜在阴湿而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栽培。用分株繁殖,于早春或深秋,结合收获,将挖出的根茎掰分开,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各33cm左右穴栽。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与施肥,保持土壤湿润。越冬时结合田园清洁,进行培土壅根。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细根干时,用火燎去须根,晒干。关升麻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北升麻主产于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升麻主产于陕西、四川、青海。
鉴别
性状:西升麻(升麻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直径0.7~3~6cm,分枝极多,茎基直径04~1cm,细根极多,断面灰绿色。以个大,质坚、外皮黑褐色、断面黄绿色者为佳。 北升麻(兴安升麻根茎)分枝较多。直径1一1.5cm,茎基较密,断面微带绿色。 关升麻(大三叶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多短分枝成结节状,长8~20cm,直径1.5~2.5cm;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时皮部脱落可见网状筋脉,上有数个圆洞状茎基,直径0.5~2.5cm,两侧及下面有少数细根断痕。质坚硬而轻,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显微 升麻 根茎(直径约1cm)横切面:最外为1列棕色不整齐的后生皮层,细胞壁增厚,有层纹;内侧为1列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类方形,壁较厚,壁孔明显;以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韧皮部外侧?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30083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心净宋墒鱿宋槌桑簧湎呖砉恪D局什坑傻脊芗澳鞠宋槌桑净V醒胛瑁械囊殉煽斩础1酒?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8522.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薄壁组织中有大量树脂块(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1)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呈长梭形,末端斜尖、长尖或钝圆,偶有微凹或一侧尖突似短分叉,直径13~55μm,长约至495μm,壁厚2~9μm,具缘纹孔细小,有的沿纹孔口裂成缝隙,胞腔偶含黄棕色团块状物。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117μm;有的具缘纹孔导管分子粗短,呈圆桶状,两端略小,具缘纹孔细小而密,网纹导管的纹孔狭细而偏斜;有的导管腔内含棕色物。 ③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三角形,稍有细胞间隙,壁厚3~16μ,厚薄不匀,有的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于胞腔。 ④淀粉粒较多,细小的常聚集成团,单粒类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另可见本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7)兴安升麻 根茎(直径约1.5cm)横切面:后生皮层细胞壁稍增厚,无层纹;皮层石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较薄,纹孔较少;韧皮部外侧的纤维群较小,木纤维大部非木化;薄壁组织中的树脂块很少。(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2) 粉末:米黄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略呈梭形,末端斜尖、长尖或钝圆,一端常明显分叉,偶有3分叉,分枝等长或长短不一,直径9~45μm,长约至594μm,壁厚4~9μm,木化或非木化,纹孔口有的连接成裂隙。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3μm,具缘纹孔大多细小,排列紧密的呈六角形,偶见网状三生增厚;网纹导管的网孔狭细。 ③后生皮层细胞壁厚2~9μm,偶见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于细胞腔。另可见及少数石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9) 大三叶升麻 根茎(直径约1.5cm)的横切面:与升麻相似,其区别点是后生表皮细胞类方形,壁薄,无纹理;皮层石细胞类方形或长圆形,壁较薄,纹孔少;韧皮纤维、木纤维均木化,皮层薄壁组织中树脂块多见。(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22) 粉末:黄棕色,气微苦而涩。 ①纤维管胞,末端长尖或稍钝圆,有的一端分叉,分枝常不等长,直径14~47μm,长约至506μm,壁厚2~9μm,有的胞腔内含深棕色物。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83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的呈六角形,有的导管腔内含棕色物。 ③后生皮层细胞壁厚2~5μm。 ④淀粉粒少数,单粒直径8~36μm;复粒偶见,由2~3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8)
理化:取样品粉末2g,用甲醇50ml提取2小时,滤过,回收甲醇,残渣加热水20ml,水浴加热30分钟,用乙醚萃取,乙醚液回收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以升麻醇、阿魏酸、β-谷甾醇为对照。展距17cm,用10%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于105℃加热3分钟,斑点均显深蓝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在与阿魏酸相应位置上斑点显蓝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0)
加工炮制:①升麻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三四成透时取出,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蜜升麻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升麻100kg,用炼蜜25kg。 ③升麻炭 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④酒升麻 取升麻片,加酒与水拌匀,用微火焙干。每升麻片100kg,用酒20kg。 ⑤炒升麻 取升麻片,用文火少炒至微焦或焦黄。 ⑥麸升麻 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每升麻片100kg,用麦麸1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蜜升麻和酒升麻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含酚性酸类,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的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阿魏酸、咖啡酸和水杨酸等[1,2]。 呋喃色酮类是升麻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解痉作用的阿密茴醇(Visamminol,维斯阿米醇)和阿密茴素(Visnagin,齿阿米素)[3],还有去甲阿密茴素(Norvisnagin)[4]和升麻醇(Cimiginol)[5](1)。三萜类,有升麻烯醇、北升麻醇(Dahurino1)[6]及有降压、解热、防止肝损伤的升麻醇木糖甙(Cimicifugoside)等[7,8]。 吲哚酮类黄色素,有黄色素甲和乙(两者为几何异构体)[5]。其它尚含生物碱等[2]。
参考文献
[1]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5):18 。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2 。
[3]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32,1134 。
[4]中药成分之化学.第2辑.台湾新医药出版社,703 。
[5]Chem Pharm Bull 1981;29(8):2182 。
[6]中医大辞典 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 。
[7]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3):55 。
[8]国外医学中药分册 198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