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牛角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牛角(《别录》),牛角胎(《纲目》),牛角笋(《医林纂要》)。
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
原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历史:牛角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纲目》载:“此即角尖中坚骨也。牛角,筋之粹,骨之余,而又角之精也,乃厥阴,少阴血分之药。”《本草经疏》载:“牛角,乃角中嫩骨也。”
余项参见“牛肉”条。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收,杀牛时从牛角中取得后,用清水浸泡数日,刮去残肉,再洗净晒干,锯成2~3cm小段,劈开,日晒夜露,到无臭气为度。药材主产江苏,其它各地亦产。
鉴别:本品呈圆锥形,微弯,中空,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约15cm,底部直径约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mm,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以干净、无头爿骨、形状短粗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醋炙牛角 将原药材水漂3~5天,刮去腐肉,洗刷干净,日晒夜露至无腥气,劈成小块,用砂拌炒至黄色,乘热喷洒醋,敲成碎块。每牛角10kg,用醋20kg。 ②炒牛角 先将砂子入锅内炒热,再入生牛角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参考文献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