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丝棉木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白樟树、南仲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白桃树(《上海常用中草药》),鸡血兰(《贵州民间药物》),野杜仲(湖北),明天夜合(河北)。
基源:为卫矛科卫矛属植物白杜的根、树、果实及枝叶。
原植物:白杜Euonymus bungeanus Maxim.(Euonymus maackii Rupr),又名桃叶卫矛(《中国树木分类学》)。
形态:落叶或半常绿小乔木,高5~8m。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灰绿色,略呈四棱形,皮部断面有白色丝状棉胶。单叶对生,叶柄细长,长2~3.5cm;叶片宽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或近圆形,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近圆形,长4~10cm,宽3~6cm,边缘有细锯齿。聚伞花序腋生,1~2次分枝,总花梗长1~2cm,有花3~15,花4数,黄褐色,细小,直径约8mm,花药紫色;花盘肥大,子房与花盘连合,花柱1。蒴果粉红色,倒圆锥形,直径约1cm,成熟时4瓣裂,露出桔红色的假种皮;种子淡黄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70页.图307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区林缘、山坡溪沟边及路边。分布于华东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生药采集:根、树皮、枝叶全年可采;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干皮含胶质16.3%~21.6%[1,2];叶含槲皮素、槲皮甙-3-鼠李糖-7-葡萄糖甙,异槲皮素、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二葡萄糖甙、槲皮素黄酮甙、芸香甙、槲皮甙、槲皮素的二糖甙(D-葡萄糖和L-阿拉伯糖、D-茑萄糖和L-鼠李糖)[2]、Mononic acid、雷公藤内乙酯(Wilforlide B)、雷公藤内甲酯、3β,22α-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没食子酸[3]、Benulin(Lantabetulic acid)(1)、3β-25环氧-3α-羟基、△20(29)羽扇豆烯-28-羧酸)和丝木酸(Bungeanicacid,即3β,25-环氧-3α-羟基-△13-齐墩果烯-28羧酸)(2)[4,5]。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6。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622。
[3]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6;13(3):190。
[4]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6;13(5):340。
[5] 中国药学文摘 1988:88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