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汶川柴胡
名称出处:《中国植物志》
概况异名:马尾柴胡(四川)。
基源: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汶川柴胡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汶川柴胡Bupleurum wenchuanense Shan et Y.Li
历史:本种在四川汶川县一带药材公司收购称为马尾柴胡,作解热用,但它与真正的马尾柴胡Bupleurum microcephalum Diels有很大区别。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90cm,直根棕黄色,中部略膨大。茎分枝极多而细,全株呈疏松的扫帚状,末端分枝花时略向下垂。茎下部叶簇生,并有枯萎叶柄纤维包围茎基,基生叶线形或狭倒披针形,长5~12cm,宽2~4mm,3~5脉,顶端钝尖或略圆,中部以下微收缩,基部扩大成鞘,茎基部以上的叶线形,长1.5~3cm,宽1.5~2.5mm,茎中部及分枝上的叶全部锥形以至鳞片状,愈至顶部叶越小,成极细的鳞片形,长1~8mm,宽0.5~1mm。复伞形花序小而多,总苞片2~3,极小,锥形或鳞片状,不等长,长0.3~1.5mm,宽0.1~0.3mm,1~3脉,质较硬,紧贴伞辐;伞辐2~3,偶1,纤细,极不等长,长2~32mm;小总苞片5~7,椭圆形,短于小伞形花序;小伞形花序小,直径2~3mm;小伞具花1~4条,稀稍多,花极小,直径0.5mm。果小,长2mm,远超出小总苞以外,每棱槽油管2~3,合生面3~4。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55卷.第1分册.282页.图152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丛,分布于四川。
药性性味:苦,微寒。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头痛目眩,疟疾,胆道感染,肝炎,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