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泽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漆茎、大戟(《别录》),猫儿眼睛草、五风草(《纲目》),倒毒散(《四川中药志》),五朵云(四川),乳浆草(江苏)。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泽漆的全草。
原植物: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
历史:泽漆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别录》载:“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又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本草图经》载:“今冀州,顺州及近道亦有之。”《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的冀州泽漆图,与今之泽漆近似。《纲目》泽漆条载:“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眼,故名猫儿眼睛草;茎头五叶……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风草,绿叶绿花草。掐茎有白乳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为大戟苗者,误也。”所述及附图与本种无异。《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处处有之,……煎熬为膏,敷无名肿毒极效。”
形态:一、二年生草本,高10~30cm。茎无毛或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匙形,中部以上有细锯齿,先端钝圆或微凹缺,基部阔楔形,长1~3cm,宽0.5~1.8cm,无柄或有短柄;茎顶端具5片轮生叶状苞,与下部叶相似,但较大。多歧聚伞花序顶生,有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伞梗,每小伞梗又第三回分为2叉;杯状花序钟形,总苞顶端4浅裂,裂间具腺体4,肾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无毛;种子卵形,长约2mm,表面有凸起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5页.图298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野湿地及山沟,溪边,林缘路旁。
生药采集: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江苏、浙江产量较高。
鉴别:全草长10~30cm。茎圆柱形,鲜黄色至黄褐色,光滑或具不明显的纵纹,有明显的互生褐色的条形条痕。叶常破碎或脱落,皱缩,暗绿色。茎顶端具多数小花及灰色的蒴果,总苞片绿色,常破碎。气酸而特异,味淡。以干燥、无根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含槲皮素-3,5-二-D-半乳糖甙(Quercetin-3,5-di-D-galactoside)、菜豆凝血素(Phasin)、丁酸、泽泻醇(Helioscopiol)、泽漆内酯(Helioscopinolide)A、B、C,β-二氢岩藻甾醇(β-Dihydrofucostero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1]。乳汁含间羟基苯基甘氨酸、3,5-二羟基苯甲酸。干乳汁含橡胶烃(聚萜烯13%,树脂62%,水溶性物25%)[1]。种仁含脂肪油、蛋白质、纤维素、糖,另含12-去氧大戟二萜醇(12-Desoxyphorbol)及其酯衍生物、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顺芷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顺芷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十二硫二烯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苯乙酰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顺-2-丁酰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顺-2-丁酸)酯[1,2]。根含泽漆酮(Euphohelionone)、泽漆素(Euphohelioscopin)A、B,大戟宁(Euphornin)A、B、C,大戟黑林(Euphohelin)A、B、C、D、E,泽漆品(Euphoscopin)A、B、C、D等[3],大戟素(Euphorbin)、泽漆毒素、麦芽糖等[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14。
[2]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51。
[3] 中草药,1990;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