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

医药知识2023-02-03 02:36:06百科

海藻

概况

异名:海萝(《尔雅》、《纲目》),落首(《本经》、《纲目》),藫(《别录》),头发菜(《植物名实图考》),乌菜(《罗源县志》),海带花(《中药材手册》),玉海草、灯笼藻、药茶、鹿尾菜(《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羊栖菜或海蒿子的全藻体。

原植物:作药用的海藻通常有2种: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ell[Hizikia fusiforme(Harv.)Okam;Cystophyllum fusiforme Harv.],又名鹿角尖(山东、辽宁),杨家菜、杨角子、海菜牙、羊奶子(山东),海大麦(浙江),海茜、虎茜、钓滚菜、六角菜、秧菜(福建),海草、玉草、茜米、玉茜、龟鱼茜(广东)。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Sargassum confusum Ag.,S.microceratium(Mert).JAg.,S.vaidum J.Ag.,S.alloiphyllum Grun.,Fucus pallidus Turn.],又名大蒿子、三角藻、马尾藻(辽宁),海根菜、大谷穗(山东),海草(江苏)。

历史:最初见于《本经》,陶弘景曾记载:“海藻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纲目》载:“海藻近海诸地采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货之四方云。”从《本经》、《别录》、《纲目》的记载以及纲目的附图,中国古代药物文献上的海藻即指本种。最近中国藻类学家曾呈奎教授等从市场的调查,得知市场上应用的海藻有5~6种,但绝大部分为S.fusiforme。海藻在浙江、山东、福建常作包子馅;福建平潭居民,将其切碎和红糖作馅蒸包子,每逢过年过节时都喜食用。广东人民常以其泡茶作饮料,据称可以解暑。日本人称鹿尾菜,在日本也是一种比较普遍食用的藻类。其它作海藻入药的尚有铜藻、裂叶马尾藻、半叶马尾藻、总状托马尾藻、鼠尾藻、海黍子、瓦氏马尾藻、匐枝马尾藻等。

形态: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50cm,可达2m以上。固着器为圆柱形的假根状,长短不一。主干圆柱形,直立,次生枝不能伸长。初生叶扁平,具有不明显的中肋,渐长则脱落,但南方暖水中的类型,存在时间甚长,叶变异很大,形状很多,长短不一,以棍棒形为主。气囊的形状很多,有球形、纺锤形或梨形等;囊柄的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2cm。生殖托圆柱状或长椭圆形,钝头,5~15mm,具柄,单条或偶有分枝,丛生于小枝或叶腋间,一般雄托长4~10mm,径1~1.5mm。雌雄异株。(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Ⅳ,32)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低潮带和大干潮线下的岩石上,经常为浪水冲击的处所。分布于中国沿海一带。日本朝鲜都有。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海蒿子的特征在于:藻体褐色,高一般30~60cm,可达1m。固着器盘状,上生圆柱状的主干。主干单生,偶有双生或三生的现象。主枝自主干两侧钝角或直角地羽状生出,侧枝自主干的腋间生出,藻叶形状变异很大。初生叶为披针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5~7cm,宽2~12mm,此种叶生长不久即凋落。次生叶为线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羽状分裂的叶。侧枝自次生叶的腋间生出,枝上又生出许多狭披针形或线形的三生叶。气囊多生在末枝上,幼期为纺锤形或倒卵形,成熟时为球形或亚圆球形,顶端具圆滑或具尖细突起,也有少数冠以大小不等的叶。(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Ⅴ,34)生长于潮间带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1~4m深处的岩石上。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各地,是一种习见的海藻。原苏联、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生药

采集:夏、秋季由海中捞取或割取藻体,去净杂质,用淡水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华东及辽宁、广东沿海地区。

鉴别:小叶海藻(羊栖菜)较小,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质较硬。

大叶海藻(海蒿子)长30~60cm,黑褐色,有的被白霜,主干圆柱形,由基部分枝,自其叶腋生出侧枝,具短小刺状突起,初生叶状体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状体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部的小枝上着生黑褐色球形气囊,肉质粘滑。气腥,味微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羊栖菜含藻胶酸[1](Alginic acid)20.8%,粗蛋白7.95%,甘露醇10.25%。灰分37.19%,钾12.82%,碘0.03%,另据报道[2]从洋栖菜水提物中分得具有抗肉毒素中毒的有效成分多糖化合物。 海蒿子含藻胶酸19.0%,粗蛋白9.69%,甘露醇9.07%,灰分30.65%,钾5.99%,碘0.017%,又含马尾藻多糖(Sargassan),其组成中含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酸和多肽。还含有[3]岩藻甾醇(Fucosterol)。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3。
[2] 海洋药物 1985;4(1):37。
[3] CA 1974;81:35518z。

本文标签: 海藻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