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医药知识2023-02-03 02:28:26百科

赤芍

概况

异名:赤芍药(《中药志》)。

基源: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和川赤芍的干燥根。

原植物:正品赤芍有2种: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P.albiflora PalL)。川赤药 Paeonia veitchii Lynch(P.beresowsku Kom.)。另有3 种在部分地区也作赤芍入药:毛叶草芍药 Paeonia obovata Maxim.var.wiUmottiae(Stapf)Stem(P.willmotiae Stapf)。美丽芍药 Paeonia mairei Levi.(P.bifucata Schipcz.;P.oxypetala Hand.-Mazz.;P.mairei Levl.f.oxypetala Hand.-Mazz.)。块根芍药 Paeonia anomala L.var.intermedia(C.A.Mey.)G.et B.Fedtsch.(P.hybrida Pall.;P.intermedia C.A,Mey.ex Ledeb.)

形态:芍药见“白芍”条。川赤芍为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直径1.5~2cm。茎高30~80cm。叶为二回3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7.5~20cm,小叶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4-16cm,全缘,顶端渐尖,叶面深缘色;叶柄长3~9cm。花2~4朵,生茎的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1朵开放,直径4.2~10cm;萼片4,宽卵形,长1.7cm,宽1~1.4cm,花瓣6~9倒卵形,长2.3~4cm,宽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mm;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密生黄色绒毛。蓇葖果长1~2cm,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55页.图版9∶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800~3700m的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分布于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

毛叶草芍药与川赤芍的区别在于:小叶全缘,顶生小叶片倒卵形或宽椭圆形,背面密生长柔毛或绒毛。单花顶生。生于海拔2500~3000m的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安徽,四川东北部,在赤芍产地有以本品作“赤芍”入药的。一般认为本品较次。

美丽芍药与上述2种不同之处在于:顶生小叶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顶端尾状渐尖,两面无毛。花期4~5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49页.图版6∶1)生于海拔1500~2700m的小坡林缘荫湿处。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中南部、贵川西部、云南东北部。四川、贵川曾称本种为“狗头芍药”,目前已少见。

块根芍药与上述种类的区别位于:块根纺锤形,有短柄,叶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单花顶生,心皮2~3,密被黄色柔毛。(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58页.图版10 1)生于海拔1100~1700m间的山坡草地及林下荫湿处。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原苏联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也有分布。新疆作赤芍收购入药,多自产自销。

生药

采集: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根茎、侧根及根须,洗净泥土,晒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药材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山西、宁夏及四川也产。

鉴别

性状:根圆柱形、稍弯曲,长10~40cm,直径0.5~3cm;表面暗棕色至黑棕色,粗糙,具粗而略扭曲纵沟及皱纹,并有细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窄,类粉红色,内心显菊花纹理,有的具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条粗长、断面粉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显微 芍药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及韧皮部窄,形成层呈波状圆环,木射线宽达30列细胞,导管群常与木纤维层及薄壁细胞切向交互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88页.图140) 粉末:淡棕红色。 ①草酸钙簇晶众多,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数个至数十个纵向排列成行,簇晶直径7~41μm,棱角较平截或稍尖,有的似方晶,含晶细胞较小,壁弯曲,有的一个细胞含2或数个结晶。另偶见方晶。 ②木纤维主为纤维管胞,长梭形,末端斜尖、长尖或钝圆,直径14~38μm,壁厚5~13μm,具缘纹孔较大,纹孔口斜裂缝状或相交成十字形;另有少数韧形纤维,直径16~29μm,壁厚5~7μm具单斜纹孔。 ③木栓细胞淡红色、棕色或微显棕色,表面观呈长条形、长方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6μm,长至225μm,壁稍厚,平直或稍波状弯曲;有的细胞中充满棕色或红棕色块状物。 ④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5~78μm,具缘纹孔椭圆形,有的横向延长,长至29μm,形成网状或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穿孔板位于端壁或侧壁,有1~4穿孔:另有网纹和螺纹导管。 ⑤淀粉粒单粒卵圆形、长圆形或类圆形,有的一端或两端稍尖,直径2~13μm;稀有复粒,由2~4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01页.图44)

理化:①方法和结果同“白芍”用芍药甙为对照项下。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芍药甙为对照,以氯仿-甲醇(5∶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0%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7页.图27-1A) ③取样品粉末10g,加乙醚50ml,振摇提取10分钟,放置过夜,滤过,滤液用5%氢氧化钾液10ml提取,弃去氢氧化钾液,乙醚液用水10ml洗涤,再加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乙醚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用氯仿1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甲醇(98∶2)为展开剂,展开后,喷醋酐-硫酸(19∶1)试剂,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7页.图27-1B) ④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用微量连续提取器提取,提取液浓缩,置试管中用二氧化碳干燥,加甲醇适量溶解后,点于硅胶60F254板上,以羟基芍药甙、芍药内醋甙、芍药甙和苯甲酰芍药甙对照,以氯仿-甲醇-水(26∶14∶5)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00~400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7页.图27-2)

加工炮制:①赤芍片取原药村,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②炒赤芍取赤芍片,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凉。此外,有些地方用酒炙赤芍,麸炒赤芍。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芍药甙、芍药内酯甙、羟基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1,2]、芍药甙元酮(Paeoniflorigenone)[3]及杜丹宁类化合物[4]氧化芍药甙[5]芍药新甙等[6]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0;15∶429。
[2]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65。
[3] Tetrahedron Lett 1981;22(23)∶3069。
[4] Chem Pharm Bull 1981;29(3)∶874。
[5] 生药学杂志 1986;40(4)∶413。
[6] 药学学报 1983;18(7)∶551.1985;20(3)∶229。

本文标签: 赤芍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