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竹叶菜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异名:马耳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竹仔菜、千日晒、大叶兰花(《福建中草药》),竹子菜(《福建民间草药》)。
基源: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植物饭包草的全草。
原植物:饭包草Commelina benghalensis L.(Comrnelina cavaleriei Levl.),又名火柴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地面,多分枝,长达70cm,节上生根。叶互生;叶鞘疏被长睫毛;叶片卵形或折迭状,长3~7cm,宽1~1.5cm,先端短尖。聚伞花序有花数朵,几不伸出;总苞片佛焰苞状,柄极短,与叶对生常数个集生枝顶,疏被毛;花萼膜质;花瓣蓝色,具长爪;雄蕊6枚,3枚能育。蒴果椭圆形,长4~6mm,3瓣裂,有种子5颗。种子多皱,长约2mm。花期5~10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403页.图7636)
生境与分布:生于湿地或林下。分布于河北及秦岭、淮河以南各地。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广布。
化学性质含正二十八醇、正三十醇、正三十二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苄基腺嘌呤(Benzyladenine),还含飞燕草素-3-对香豆酸葡萄糖甙。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