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鲤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赤鲤鱼(《尔雅》郭璞注),赪鲤(《埤雅》),鲤拐子、鲤子(《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为鲤科鲤属动物鲤,药用其肉或全体。
原动物:鲤Cyprinus(Cyprinud)carpio Linnaeus
形态:体长,侧扁而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后对为前对长的两倍。下咽齿3行,内侧的齿呈臼齿形。其咀嚼面有显著的沟纹。鳃耙18~24,多数为18~22。鳞大,侧线鳞。背鳍条4、16~21,有一强大硬刺,后缘呈锯齿状,其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背鳍基部长度大于体长的1/3。臀鳍条3、5,其硬刺后缘也有锯齿。鳔2室,大小约相等。腹膜白色。身体背部灰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图213)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最强,能忍受一切不良的环境,冬季游动迟缓,游入深水底层越冬,入春后又转趋活跃。分布很广,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闽江诸流域及云南、新疆等湖泊、江河中均产此鱼。
生药采集:四季捕捉,捕后去内脏及鳞片,鲜用或晒干。
化学性质鲤肉的化学组成,因产地、季节、环境、年龄、营养状况等而有差异,食部每100g约含水分77g,蛋白质17.3g,脂肪5.1g,灰分1g(其中钙25mg,磷175mg,铁1.6mg),核黄素0.10mg,尼克酸3.1mg;还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组织蛋白酶A,B及C,肌酸(Creatine),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oric acid)。鲤肉的呈味成分主要为游离氨基酸,以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为最丰富。鲤肉的蛋白质及一些氨基酸在冬季含率均降低,在肌肉水提物中,胱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甘氨酸、α-丙氨酸、肌氨酸减少,而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则尚恒定。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