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响铃草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异名:野花生(湖北、湖南),铃铃草、肾气草(《四川中药志》),响铃子(《中国药用植物志》),马铃草、响亮草、荷承草(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为豆科猪屎豆属植物假地蓝的全草或带根的全草。
原植物:假地蓝Crotalaria ferruginea Grah.,又名野花生、黄花野百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多分枝,高30~100cm,植株各部分均被开展的长粗毛。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9cm,宽1~3.5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窄或呈楔形,两面被毛,而以下面脉上最密,叶柄长约2mm,托叶披针形,长可达1cm,通常反折。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6朵,苞片和小苞片相似,披针形;萼筒短,杯状,萼齿披针形,不相等,长约1cm,花冠蝶形,黄色,稍短于萼,旗瓣圆形,有爪,翼瓣倒卵形;雄蕊10,联合成一组;花药二型;子房线形,无毛。荚果圆柱形,长2~3cm,直径约0.5cm,膨胀,顶端有喙;种子肾形,长约2mm,宽约1.5mm。花期6~8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68页.图2465)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或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至菲律宾也产。
生药栽培:宜温暖、向阳的环境。一般排水良好的壤土,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深2~3cm,每穴播种子约10粒,播后盖土或覆草木灰。出苗后松土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苗高7cm左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追肥2次。栽培3~4年后,应翻蔸另种。
采集:夏季采收全草,晒干或切段晒干。药材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鉴别:茎圆形,有黄棕色茸毛。叶片卷曲,多脱落,椭圆形或卵形,黄绿色。枝端尚带荚果,种子大多脱落。带根者,根蜿蜒而长,圆形,少分枝,细根细长,表面土黄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野百合碱。
参考文献
植物研究 1983;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