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蛇含石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蛇黄(《唐本草》)。
基源:蛇含石为氧化物类矿物黄铁矿Pyritum及褐铁矿Limonitum结核。
历史:蛇含石原名“蛇黄”,载于《唐本草》。苏恭谓:“蛇黄……蛇腹中得之。”李时珍曰:“蛇黄生腹中,正如牛黄之意。世人因其难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于蛇故尔。……土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黄,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其色紫。”因而“蛇含石”一名始载于《纲目》。所述形状与现今蛇含石相吻合。李时珍引《庚辛玉册》云:“蛇含自是一种石,云蛇入蛰时,含土一块,起垫时化作黄石,不稽之言也。有人掘蛇窟寻之,并无此说。”进一步表明蛇含石是矿石类,与现今蛇含石一致。
形态:褐铁矿或褐铁矿化黄铁矿,为微晶质。结核呈类圆球形或椭圆形。表面风化为褐铁矿,褐色或褐黄色,条痕褐黄色;土状光泽。断面放射状或具同心层,外层常与表面同;核部有的近于表层,有的呈铜黄色,具金属光泽。硬度4.5~5.5(视物理状态而定);密度3.6~4.8g/cm3。
产状:褐铁矿为次生矿物,分布最广,凡含铁矿物经风化后,均有变成褐铁矿之可能。结核状褐铁矿其核部为黄铁矿。
产地 浙江,广东。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杂质,洗净,干燥,砸碎。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南、广东。
鉴别
性状:蛇含石呈类圆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直径1.5~4.5cm。褐黄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具密集的立方体形突起,常被一层深黄色粉状物,手触之染指。体重,质坚硬,砸碎,断面呈放射状并具层纹,外层色较深,呈褐色或褐黄色,中央核有的比外层色淡;有的呈灰黄色或黄白色,具光泽。气微,味淡。
理化:取蛇含石少许,加稀盐酸10ml,放置,滤过,取滤液。 ①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 ②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蛇含石和煅蛇含石。 ①蛇含石 洗净泥土,砸成小块。 ②煅蛇含石取净蛇含石,煅至红透,以醋淬之,反复煅淬3次,至质松为度,然后用清水漂洗24小时,干燥。
贮藏:置干燥洁净处。
化学性质蛇含石主要化学成分为含水三氧化二铁(2Fe2O3·3H2O)与硫化铁(FeS2)[1]。据《中国矿物药》记载其光谱全分析结果(%)∶Pb 0.02,Zn0.03,Cu 0.001,Ni 0.02,Cr 0.015,V 0.001,As 0.03,Mo 0.0002,Sn0.002,P2O50.4,T1 0.005,Mn<0.01,Be 0.0001,Ba 0.01,Ca 0.3,Mg≤0.1,Fe>10,Al 0.3[2]。
参考文献
[1] 徐国钧等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83。
[2]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