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分株紫萁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基源:为紫萁科紫萁属桂皮紫萁的根状茎。
原植物: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nea L.var.asiatica Fernald
形态:植株高80~100cm。根状茎粗大,斜生。叶簇生,二型;不育叶的叶柄长30~40cm,坚硬;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渐尖头,被红棕色的绒毛,成长后变为光滑,二回羽状深裂;羽片20对或更多,下部的对生,平展,上部的互生,斜上,披针形,渐尖头,长8~10cm,宽1.8~2.4cm,基部截形,羽状深裂几达叶轴;裂片约5对,长圆形,圆头.全缘;叶脉明显,侧脉羽状,斜向上,小脉分叉,纤细;能育叶比不育叶短而瘦弱,密被红棕色绒毛,叶片强度收缩,羽片长2~3cm,裂片缩成线形,背面沿中脉两侧满布褐色的孢子囊。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下或灌丛中的沼泽地及潮湿的山谷。分布于东北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化学性质含甾类物质蜕皮酮及蜕皮甾酮。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