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草

医药知识2023-02-03 01:55:59百科

鸡娃草

概况

异名:蓝雪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刺矶松(《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蓝雪科小蓝雪花属植物小蓝雪花的全草。小蓝雪花属只有一种,产于中亚及中国。

原植物:小蓝雪花Plumbagella micrantha(Ledeb.)Spach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带红色,茎直立,多分枝,无毛。棱上疏生细小皮刺;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4cm,宽1~3cm,无柄,顶端渐尖,基部耳形抱茎,无毛,全缘或稀具不整齐的锯齿。花3~5朵成束生于苞叶内,组成长1~2.5cm的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花序轴具细柔毛;苞片卵状膜质,花萼筒状,长4~5mm,具5棱,裂片5,锐三角形,有腺毛,花冠稍长于花萼,浅蓝紫色,狭钟状,具5裂片;雄蕊5;花柱5,合生,与花冠筒等长,蒴果浅黑褐色,环裂。(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93页.图454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3000m处的山坡、路边、谷地及荒地。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蒙古,原苏联也有。

生药

采集:7~8月采收茎叶,研末备用或鲜用。

化学性质

叶含矶松素(雪蓝醌,Plumbagin)。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77。

本文标签: 鸡娃草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