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猫眼草
名称出处:《河北中草药手册》
概况异名:猫儿眼(东北、华北),打碗花、打盆打碗(河北)。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猫眼草的全草。
原植物: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unge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无毛,有白色乳汁。数茎丛生于根颈,基部坚硬。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形,长2.5~5cm,宽2~4mm,主脉1,两端急尖至渐尖。总花序呈伞状,顶生,通常具伞梗5~6,每伞梗再2~3分叉;序托叶呈扇状,半圆形至三角状肾形;杯状花序的总苞杯状,无毛,顶端4~5裂,裂片三角形,内弯,裂片间有4个腺体,腺体呈新月形,两端各有1短角;总苞内有多数雄花及1雌花;花柱3,分离,顶端2浅裂。蒴果略呈扁球形,无毛。种子卵圆形,褐色,光滑,无网纹或斑点。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97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野、田边及河岸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
化学性质茎叶含黄酮甙、甾醇、挥发油、酚性物质,有机酸、氨基酸、蜡质。地上部分分得猫眼草素Ⅰ-Ⅵ。种子含猫眼草素V及Ⅵ。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