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五倍子
名称出处:《本草拾遣》
概况异名: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为绵蚜科动物角倍蚜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等叶上的虫瘿。
原动物: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又名倍蚜、五倍子蚜(通称)。
历史: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治肠虚泄痢,熟汤服。”《开宝本草》名百虫仓,谓:“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中国动物药》收为昆虫类药。现代多做为收敛固涩药用。
形态: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有翅型较无翅型体稍大,淡黄褐色至暗绿色。蜡板发达,体被白色蜡粉。秋季有翅型触角5节,第3节最长,第3~5节的感觉圈数为Ⅲ.Ⅳ∶V=10∶510,环形,宽阔。春季,有翅型的感觉圈数比上记数多。翅透明,翅痣长,呈镰刀状弯曲。前翅中脉不分枝,基部消失。后翅脉正常。距1节。无腹管,尾片小,半圆形。
生境与分布:春季五倍子蚜虫在其寄主盐肤木上,产生雌性及雄性无翅幼虫。交配后雌虫产生单性无翅雌虫,即于嫩叶上啄取液汁生活,同时分泌唾液,使叶组织中的淀粉转为单糖,并刺激细胞增生,逐渐形成外壁绿色、内部中空的囊状虫瘿,虫体即藏于其中。虫瘿初呈小球形,以后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囊内雌虫反复进行单性生殖,在虫瘿成熟时囊中仔虫可达4000个以上,并由无翅蚜虫发育成有翅蚜虫,不再取食。虫瘿外壁此时已转为红色,鞣质含量最高,应及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则虫瘿逐渐萎缩以至破裂,有翅成虫飞出,寄生于提灯藓属植物上再胎生幼虫,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进入越冬,到次年春节发育成有翅胎生雌虫,再飞到盐肤木上产生雌雄无翅幼虫。中国广泛分布。
此外,五倍子原动物还有若干种蚜虫,如:棓蛋蚜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圆角棓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棓花蚜Nurudea shiran Matsumura、红棓花蚜Nurudea rosea Matsumra、小铁枣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枣铁倍蚜Kabiiragia ensignallis Tsai et Tang、蛋铁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e et Tang、铁花倍蚜Floraphis角棓蚜或桔蛋牙等的瘿中幼虫亦供药用,名为五倍子内虫,首见于《纲目》。
采集:角倍蚜的虫瘿被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后,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鉴别
性状:①角倍,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到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mm,内表面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者为佳。 ②肚倍,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mm,折断面角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加50%乙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乙酸(49∶9∶4)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5%三氯化铁试液显色,斑点呈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28)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敲开,除去虫垢,杂质,捣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化学性质含五倍子鞣质(Gallotannin)60%~77%。五倍子鞣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1434,主要组成是五~十一没食子酰葡萄糖(Penta~undeca-galloylglucoses),核心结构是1,2,3,4,6-五-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在葡萄糖C-2、C-3和C-4位连有若干缩合没食子酰基[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168 。
[2]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 1982(12):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