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棠子树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异名:细亚锡饭(《植物名实图考》),小叶鸦鹊饭(《新华本草纲要》)、小叶紫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紫珠(安徽),紫珠草(江西)。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白棠子树的根、枝叶及果实。
原植物:白棠子树Callicarpa dichotoma(Lour.)K.Koch.(Porphyra dichotoma Lour.;Callicarpa purpurea Juss.;Callicarpa gracilis Sieb.et Zucc.),又名珍珠风(安徽、广东),小米干饭(山东),大叶毛将军(福建),毛毛茶(广西)。
历史:本种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书籍中,均以白棠子树为名,并称该名源于《救荒本草》,但据《新华本草纲要》载:《救荒本草》所载白棠子树的文及图应为胡颓子科植物而非本种。
形态:小灌木,多分枝,高1~3m。嫩枝具星状毛。单叶对生;具短柄,长约5mm;叶片倒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6cm,宽1~3cm,基部楔形,叶缘上半部具少数粗锯齿,背面密生细小黄色腺点;侧脉5~6对。聚伞花序着生于叶腋上部,花序梗长约1cm,2~3次分歧,具线形苞片;花萼杯状,无毛,顶端微有4齿或近截头状;花冠紫色,长1.5~2mm,二唇形;花丝长于花冠,花药卵形,药室纵裂;子房具黄色腺点。果球形,径约2mm,熟时紫色。花期5~6月,果期6~11。(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86页.图512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灌丛中。分布于华东及河北、广东、广西、贵州。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药性性味:苦、涩,凉。 ①《广西本草选编》:“微涩,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涩,平。”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苦、涩,凉。” ④《湖南药物志》:“微苦、微涩,平。” ⑤《湖北中草药志》:“淡、微辛,凉。”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崩漏,便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牙疳,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疖痈肿,烧伤。 ①《江西草医草药》:“治感冒,跌打损伤,气血瘀滞,妇女闭经,外伤肿痛。” ②《广西本草选编》:“收敛止血。治胃肠道出血,肺结核咯血,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便血,外伤出血。”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止血,散瘀,消炎。治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④《彩色生草药图谱》:“可用治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 ⑤《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凉血,止血。治各种内外伤出血,疮疖痈肿,牙疳。” ⑥《湖南药物志》:“根治偏头风。” ⑦《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颈淋巴结结核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结核咯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白棠子树叶、白及2味等量研末,每服6g,日服3次。”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棠子树叶、侧柏各60g。水煎服,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