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红袍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簸赭子(《植物名实图考》),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基源:为紫金牛科铁仔属植物铁仔的根、全株或叶。铁仔属全世界约5种,中国有4种。
原植物:铁仔Myrsine africana L.,又名碎米棵(《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簸赭子,生云南山中,矮丛密叶,异黄杨附茎,紫实,不光不圆,攒簇无隙,有如筛簸。”上述记载,并结合附图,确为本种。
形态:常绿灌木,高50~100cm。小枝圆柱形,叶柄下延处常具棱角,被锈色微柔毛。单叶互生,叶柄极短,下延至小枝;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2cm,宽0.3~1cm,顶端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具锯齿,齿端常具短刺尖,两面无毛,背面常具腺点,尤以边缘为多。花簇生或为近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4数;花萼基部的近分离,萼片广卵形,无毛,具缘毛及腺点,花冠在雌花中长为萼的2倍,基部连合成管;雄蕊稍伸出花冠;花丝基部连合成管,与花冠合生,上部分离,管口具缘毛,内面无毛;雌蕊长过雄蕊,子房卵形成圆锥形,无毛,花柱伸长,柱头点尖或微裂;花冠在雄花中为管的1倍,外面无毛,内面与花丝连合部分被微毛,裂片卵状披针形,具缘毛和腺毛,雄蕊伸出花冠;雌蕊在雄花中退化。浆果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由红色变黑。花期2~3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30页.图4414)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1000~3600m的荒坡灌丛或林缘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湖南、广西。从亚速尔群岛经非洲、阿拉伯半岛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千。根或全株,四季可采,洗净,切片,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茎皮含鞣质35%,叶含鞣质5%,叶及小枝含碎米棵皂甙(Myrsine saponin)),水解产生报春花甙元A(PrimulageninA)及1分子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2分子鼠李糖。果实亦含信筒子醌(Embelin)2%~5%,槲皮醇1%,铁仔皂甙。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