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草

医药知识2023-02-02 16:37:18百科

海人草

概况

异名:鹧鸪菜(《漳浦县志》)。

基源:为松节藻科海人草属植物海人草的全藻体。

原植物:海人草Digenea simplex(Wulf.)C.Ag.(Conferva simplex Wulf.)

历史: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用于驱蛔虫。在《现代实用中药》、《眼科锦囊》中,亦记载为驱蛔虫及治蛔虫疳眼病用。日本人将中国古代药物文献上所载的“鹧鸪菜”一名误用为海人草Digenea simplex而中国过去的书刊上也曾有错误的引用。

形态:藻体丛生,高5~25cm,暗紫红色,千后变绿或灰色,软骨质,为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固着器为盘状。枝圆柱状,顶端似狐尾,全体密被毛状小枝,但茎部因小枝早期脱落而裸露。小枝的围轴细胞8~10个。四分孢子囊位于小枝的顶端膨大部分,螺旋状排列。囊果卵圆形,无柄,生于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侧面。(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X.85.图48)

生境与分布:生于大干潮线下2~7m深处的珊瑚碎块上。分布在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日本,太平洋东岸,大洋州,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地均有分布。为泛热带性海藻。

生药

采集:3~8月采收藻状。

鉴别:藻体圆柱状,数回叉状分枝,直径3~7mm,灰绿色略带棕色,密被毛茸状的小枝,状如狐尾,基部小枝常脱落。质坚韧。具特异的海藻气,味咸而有粘性。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海人草酸(α-Kainic acid)、α-异海人草酸(α-Allokainic acid)、挥发油、琼脂、多糖、甘油酸的甘露糖甙、氨基酸、肽、有机酸等,含碘0.2%,甜菜碱。尚含半乳糖、6-甲氧基半乳糖、3,6-脱水半乳糖、木糖和葡萄糖。脂肪酸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油酸、二十碳烯二酸、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硬脂酸和十六烷酸[1~3]

参考文献

[1] 植物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1:649。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6。
[3] Carbohydr Res 1983;118:119。

本文标签: 海人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