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哈蟆油
名称出处:《药材资料汇编》
概况异名:田鸡油、哈什蟆油(中药通报 1956),哈士蟆油(《中药志》)。
基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原动物: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 Boulenger
余项参见“哈士蟆”条。
生药采集:秋季捕捉,选肥大的雌蛙,用麻绳从口部穿过,挂于露天处风干,再用热水浸润,立即捞起,闷润一夜,次日剖开腹皮,取出输卵管,去净卵子及其内脏,置通风处阴千。药材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内蒙古。
鉴别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弯曲、相互重叠的厚块,略呈卵形,长1.5~2cm,厚1.5~3mm;外表黄白色,显脂肪样光泽,偶带灰白色薄膜状的干皮,手摸之有滑腻感。遇水可膨胀10~15倍。气特异,味微甘,嚼之粘滑。以块大、肥厚、黄白色、有光泽、不带皮膜、无血筋及卵子者为佳。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30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丙酮提取,提取液经56~60℃水浴中挥去丙酮即浸膏,于浸膏中加入两倍量的10%酒石酸钾液,在50~60℃水浴上加热搅拌提取2小时,冷却,加30%氯化钙乙醇液,振摇搅拌,滤去脂肪酸钙,将滤液中通入CO2,过滤除去过剩的氯化钙,将滤液减压浓缩至1/5容量,冷却,用乙醚多次萃取,合并提取液以稀酸,碱及蒸馏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去乙醚,残留物供分离提纯。取不皂化部分,溶于少量有机溶剂中,加少许氧化铝拌匀,挥尽溶剂后,加入氧化铝柱上,用苯、苯-丙酮(4·1)、苯-丙酮(1∶1)、丙酮、甲醇依次洗脱、收集,蒸除溶剂得5份稠膏。将上述稠膏分别溶于少许有机溶剂中,点于硅胶G板上,以雌二醇、胆固醇、维生素A为对照品,以氯仿或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3次,用1.5磷酸水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25页.图541-1) ②取样品粉末少许,用6mol/L盐酸水解24小时,滤过,减压除去氢氰酸,点于层析用新华1号滤纸上,以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为对照,以正丁醇-88%甲酸-水(15·3∶2)为展开剂Ⅰ(酸相)、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13·3.3)为展开剂Ⅱ(碱相),进行双向展开,展开后,用茚三酮试剂显色。(图见同上.626页.图541-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卵子剥去膜衣。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水份11.92%,粗蛋白55.93%,粗脂肪4.26%,粗纤维元、灰分4.68%,无氮浸出物23.21%,哈士蟆油灰分中含K 16.53%,Na 3.56%,Mg 0.533%,Ca 5.705%,Fe 0.465%,Mn 0.060%,Zn 0.017%,Cu 0.0113%,Sr 0.004%,Cr 0.0087%,Mo 0.00165%,Se 0.00075%,P 0.0052%,色氨酸0.87%,赖氨酸2.04%,蛋氨酸1.71%,亮氨酸2.41%,异亮氨酸2.28%,缬氨酸2.35%,苯丙氨酸1.77%,苏氨酸5.7%,组氨酸0.62%,精氨酸1.40%,甘氨酸2.03%,胱氨酸1.08%,酪氨酸2.48%,谷氨酸3.93%,天门冬氨酸4.18%,丙氨酸1.26%,氨1.90%,丝氨酸2.27%,脯氨酸3.28%,氨基酸总量43.56%。脂溶性成分有雌二醇、胆固醇、维生素A、E2和E。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2;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