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风

医药知识2023-02-03 00:52:43百科

尖尾风

概况

异名:赶风晒(《本草求原》),起疯晒(《生草药性备要》),赤药子(《植物名实图考》),赶风柴(《岭南采药录》),牛舌癀(《福建中草药》),大风药(广西)。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尖尾枫的叶及茎。

原植物: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Callicarpa.longifolia Lam.var.longissima Hemsl.)

历史:尖尾风之名始出于《本草求原》,《植物名实图考》以赤药子之名收载,云:“赤药子,生安南。树高二、三丈,赤条茸密;长叶相对,似桃叶,色黄绿,淡赭纹,有横皱。冬结实,初如椒而小,攒聚繁碎,熟时长白如糯米,味甜有汁。子细如粟,味辛。土人以小儿,亦能消积。”据上述及附图,似为本种。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1.5~6m。小枝四棱形,紫褐色,嫩茎节上具毛环。单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2~7crm,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明显小齿或全缘;顶端锐尖,表面脉上有多细胞的星毛,背面有细小黄色腺点,干时下陷成蜂窝状小洼点,侧脉12~20对。聚伞花序的顶部腋生,5~7次分歧,花序梗长1.5~3cm,花小而密集,序宽3~6cm,被多细胞单毛;花萼无毛,有腺点,萼齿不明显或近截头状;花冠管状,顶端4裂,淡紫色,无毛,长约2.5mm;雄蕊4,长约为花冠管的2倍,药室纵裂;子房无毛。果扁球形,径约1~1.5mm,无毛,有细小腺点。花期7~9月,果期10~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84页.图51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谷地、丛林及荒野。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晒干或阴干。

贮藏:晒干或阴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辛,温。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②《福建中草药》:“苦、辛、微苦,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解毒,散瘀止血。

主治:风湿骨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咯血,吐血,外伤出血。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活血,祛风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腰腿痛,毒蛇咬伤。”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血,祛风止痛。治咯血,吐血,风湿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g。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产后风:尖尾枫鲜叶捣汁100ml,黄酒100ml,姜汁3~5滴。调匀炖温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风寒咳嗽:尖尾枫鲜叶24g(刷去茸毛),冰糖15g。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胃出血:尖尾枫鲜叶捣汁100ml,调蜜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寒积腹痛:尖尾枫干叶15g,千金藤干根15g。水煎服。” ⑤《福建中草药》:“治无名中毒初起:尖尾枫鲜叶和红糖捣烂外敷。” ⑥《福建中草药》:“冶跌打损伤:尖尾枫鲜叶,捣烂调黄酒外敷。”

本文标签: 尖尾风  药性  临床应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