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广藿香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异名:藿香(《异物志》、《南方草木状》)。
基源: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的全草。刺蕊草属全世界有60种以上;中国约有16种,5种供药用。
原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a)Benth.(Pogostemon javanicus Backer ex Adelb.;Pogostemon patchouli Pellet.),又名刺香、刺蕊草(广东)。
历史:本品为常用中药。藿香始载于汉杨孚《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其后《交州记》(东晋)、《广志》(梁)、《南州异物志》(隋)、《通典》(唐)等历代史志均有记载。据描述当系原产东南一带(“日南诸国”、“顿逊国”、“交趾”……等)的热带芳香草本植物。本草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本草》及《图经本草》;前者则收录了《广志》“藿香出日南诸国”的记载,后者谓“岭南多有之”。其后《本草别说》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本草品汇精要》等,均沿袭了古代史、志及《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说法,直至《纲目》谓“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唐史云顿逊国(按指马来半岛Tenasserim)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按:“都梁”一般认为是泽兰,唐史云:“叶如都梁”是因袭了隋《南州异物志》的叙述。观察印尼大学药剂系植物园栽培的腊叶标本,叶缘为锐锯齿状,与唐史所引早期文献的“叶如都梁”的描述接近。中国现在栽培的原植物叶缘为钝锯齿。则与李时珍:“叶微似茄叶”的描述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附图相近。这从产地、性状及栽培方法上均较清楚地说明当时藿香是指古代史、志收载的藿香,与现在广藿香相符。而非遍布我国南北靠种子繁殖的藿香(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Kuntze。商品以海南广藿香(包括湛江地区商品)为大宗,销国内多数地区,并供香料厂用。石牌广藿香药工经验认为质优,但小,现在供应广州地区及外省部分地区。高要广藿香质量与石牌香接近,除供省内也有少量销往外省。
形态:一年生草本,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高30~60cm。叶对生,有柄,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叶端短尖或钝圆,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基部阔楔形而稍不对称,长5~10cm,宽4~7.5cm,两面皆被毛茸,背面较密;叶脉背面凸起,腹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腹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叶柄长2~4cm,也被柔毛。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长2~6cm,直径1~1.5cm;苞片狭,椭圆形,长5~6mm;萼长7~8mm,外面被绒毛,萼齿急尖;花冠淡红紫色,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外伸,花丝被髯毛。花期4月。中国栽培者很少开花。(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27)
生境与分布:原产菲律宾等热带亚洲。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湛江、肇庆、广州郊区、海南及广西均有栽培。印度、斯里兰卡经马来西亚及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5~6月间枝叶繁茂时采收全株,去根,晒数小时,分层交错堆集一夜闷黄,日晒夜闷,反复至干。药材主产于广东广州市郊、海南。台湾、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鉴别
性状:全长约30~60cm。茎多分枝,直径0.3~1.5cm,嫩茎略钝方形,密被柔毛,老茎则近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对生,但下部多脱落而留下显著的叶痕,上部带皱缩的叶,具柄,完整者呈卵形,灰绿色或浅棕褐色,两面均被灰白色柔毛,边缘具不整齐钝齿。气香特异,味微苦。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平的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细胞,有1~5细胞的非腺毛;表皮下为3~5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形大,含草酸钙针晶;大形细胞间隙中具间隙腺毛;皮层外厚角组织细胞含棕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圆形或多角形,壁厚,木化,内含棕色物。维管束外韧型,于方茎四角处较发达。韧皮部狭,薄壁细胞含针晶。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环列。四角发达,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均木化,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髓射线细胞壁厚、木化,含针晶及淀粉粒。髓细胞壁稍厚,微木化,有多数微细纹孔。 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扁平长方形;凹陷处具腺毛。叶肉栅栏细胞1列,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4~5列;有间隙腺毛;细胞含针晶,长约7mm。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基部常具2个不连续的维管束,向叶尖端延伸,渐合为一,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薄壁细胞间有间隙腺毛。含针晶。 粉末:淡黄棕色,气香,味微苦。 ①非腺毛1~8细胞,端壁相接处稍膨大,直径14~42μm,基部直径至70μm,长约至550μm,壁厚1~7μm,有疣状突起,少数胞腔含黄棕色油状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 ②腺鳞头部扁球形,8细胞,直径54~72μm;柄极短。 ③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细胞间隙中;头部扁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有极薄的角质层,常皱缩,直径13~50μm,长23~113μm;柄短,单细胞,直径18~30μm,内含金黄色油状分泌物。 ④小腺毛头部圆球形或椭圆形,2细胞或偶见单细胞,直径23~47μm;柄1~3细胞,甚短。 ⑤草酸钙针晶散在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呈细小针状、细梭状或棒状,长3~27μm。 ⑥叶碎片黄棕色,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 此外,可见柱鞘纤维、木纤维、导管、髓部薄壁细胞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44)
理化:取样品粉末约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取油适量,用乙烷稀释1~2倍,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沸程30°~60℃)-乙酸乙酯-冰乙酸(95∶5.0.2)为展开剂,以广藿香酮、百秋李醇为对照。展距13cm,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液,广藿香酮即显-橙黄色斑点;再于105℃加热,其它斑点渐显紫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50)
化学性质干草含挥发油2%~2.8%,干叶含4.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Patchoulialcohol),约占52%~57%,其它有苯甲醛、丁香酚、桂皮醛、广藿香莫醇(Pogostol)、广藿香吡啶(Patchoulipyridine)、表愈创吡啶(Epiguaipyridine)、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α及γ-广藿香烯(α-,γ-Patchoulene)、α-及β-古芸烯(α-,β-Gurjunene)、γ-毕澄茄烯、愈创木烯(Guaiene)、二氢白菖蒲烯、瓦伦烯(Valencene)、环赛车烯(Cycloseychellene)。叶含迪尔万京(Dhelwangin)。又分得广藿香酮(Pogostone)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