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

医药知识2023-02-03 00:17:52百科

石韦

概况

基源:为水龙骨科石韦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石韦属全世界有70种,中国约45种。

原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Acrostichum lingua Thunb.)。华北石韦Pyrrosia davidii(Bak.)Ching[Polypodium pekinensis(C.Chr.)Ching]。毡毛石韦Pyrrosia drakeana(Franch.)Ching(Polypodium drakeanum Franch.)。西南石韦Pyrrosia gralla(Gies.)Ching。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nst)Ching(Polypodium petiolosum Christ)。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t(Bak.)Ching(Polypodium sheareri Bak.)。石韦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中石韦,是指石韦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其中石韦、有柄石韦和庐山石韦为正品,其他种类在各产区均作石韦应用。

历史:石韦,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始见于《本经》,列入中品。《本草经集注》载:“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者为佳,出建平(今安徽文德县)者叶长大而厚。”《图经本草》载:“叶如折,背有毛,而斑点如皮”。《纲目》收载于草部石草类,谓:“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植物名实图考》也载:“种类颇多,今以面绿背有黄毛,柔韧如韦者为石韦”。据考证,从历代本草的记载及附图,所载的石韦,实际包括石韦属的多种植物,并非一种。

形态:植株高10~30cm。根状茎细长,横生,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鳞片顶端渐尖,盾状着生,中央深褐色,边缘淡棕色,有睫毛。叶近二型,远生;叶柄长3~10cm,深棕色,有浅沟,幼时被星芒状毛,基部密被鳞片,并有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叶片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8cm,宽2~3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并下延叶柄,全缘,上面绿色,偶被星状毛和洼点,下面密被灰棕色星芒状毛;不育叶和能育叶同型或略短而宽;中脉上面稍凹,下面隆起,侧脉多少可见,小脉网状。孢子囊群遍布于叶背面或上部,幼时密被星芒状毛,成熟时露出,孢子囊圆形,无盖。(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9页.图53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8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华北石韦与石韦的区别在于植株高达25cm。根状茎密生褐色鳞片。叶近生,有柄;叶片线形至披针形,中部宽,基部较狭,上面有小洼点,下面密被橙褐色星状毛,干后有时向上面内卷。孢子囊群多行,圆形无盖。(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7页.图534)生于海拔300~18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湖北、四川。

毡毛石韦与以上2种石韦的区别为植株高20~50cm。根状茎短而横生,粗约10mm,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睫毛。叶近生;叶柄长于叶片;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cm,基部宽达6cm,顶端短渐尖,基部宽圆形或多少截形,有时不对称,中脉明显,叶干后软骨质,上面近光滑,有黑色水囊体,下面密被星状毛;星状毛二型,上层的棕色,芒长针状,下层毡毛状。孢子囊群遍布叶背,隐没于星状毛下。生于海拔2000~2500m的林缘路旁石上。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

西南石韦与以上3种石韦的区别为体形近似华北石韦,唯下面的星状毛较长,有时叶片较大。生于路旁石上。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有柄石韦与以上4种石韦的区别为叶二型,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型,顶端有渐尖头,厚革质,能育叶柄长于叶片,不育叶柄与叶片等长,不育叶片下面侧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成熟时遍布叶片下面,孢子囊无盖,隐没于星状毛中。(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68页.图536)生于海拔200~2200m的干旱岩石上。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及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

庐山石韦与以上5种石韦的区别为与毡毛石韦近似,唯叶柄短于叶片,叶片宽披针形,基部不对称,呈耳状偏斜,不下延,孢子囊群小,在背面侧脉间排成多行,无盖,被紧密的星状毛所覆盖。(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70页.图539)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中树干或石上。分布于中国中南、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生药

栽培:宜于阴凉干燥的环境,林下岩石或石坎壁栽种。用分株繁殖,于3月栽种。栽前选取叶片较多的老株,连根茎挖起,每3~4节剪成1段,浸于水中24小时,涝出后栽种。如利用林下岩石栽种,要选长有苔藓植物处才易栽活。栽时,按行株距23~27cm,将苔藓刨开,栽入1~2段种苗,用湿润的腐殖质土压填。如在石坎壁栽种,可将种苗埋于缝隙里,用腐殖质土填塞紧。栽后每年冬季撒施腐殖土1次;注意除草,适当浇水。

采集: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根状茎及须根,洗净泥土,阴干或晒干。石韦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广西。华北石韦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习称:“小叶石韦。”有柄石韦主产于中国东北及陕西,河北、河南。毡毛石韦主产于陕西、湖北、四川、广西。庐山石韦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习称“大叶石韦。”

鉴别

性状: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华北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8cm,宽06~1.5cm,两端渐尖狭;叶柄长2~5cm,直径1~3mm。 毡毛石韦与庐山石韦相似,但叶柄较叶片长。 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 庐山石韦叶片略皱缩,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叶片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近方柱形,长10~20cm,直径2~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厚革质,坚硬而脆。气微,味微涩苦。

显微 石韦叶横切面观:靠近上表皮厚壁组织较少。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4~6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29~230)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色。体部8~11(~12)细胞,大小近似,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每个细胞呈披针形,直径26~61μm,长129~390μm,壁稍厚,表面大多有不规则网状纹理,柄部1~9细胞,上粗下细,壁增厚不一,常皱缩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36~54μm,赤道轴长60~80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2,外壁厚约3μm,表面有不甚明显的小穴,于近极面较多而密,至远极面消失;周壁易脱落,周壁上有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呈扁长方形,直径14~31μm,长54~99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密集,高出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气孔圆形,直径37~40μm,副卫细胞2~3个。另可见纤维和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49)

华北石韦星状毛具6~10个分枝,分枝长200~560μm,宽12~45μm,柄由3~5个细胞组成,柄长160~280μm,孢子长约70μm。叶横切面不具下皮细胞,靠近下表皮无厚壁组织,正中分体中柱下不具小分体中柱。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6~10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33-235)

毡毛石韦星状毛具6~8个分枝,分枝长375~750μm,宽15~30μm,柄由3~7个细胞组成,长390~400μm。孢子长约76μm。叶横切面观:栅栏组织占叶肉的小部分,靠近上表皮厚壁组织较少。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10~11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 第2版.图225、226、223)

有柄石韦叶横切面观:栅栏组织占叶肉的大部分,正中分体中柱下不具小分体中柱,靠近上表皮具很少厚壁组织。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为6-9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31、232) 粉末:黄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棕色。体部5~9细胞,有的长短悬殊,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上轮多为4细胞,每个细胞呈披针形,基部较钝圆,直径25~69μm,长180-285μm,壁厚3~7μm、有的一侧壁有较厚角质层,表面有纵向或不规则网状细纹理,柄部1~8细胞,壁增厚不一,常皱缩,有的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略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41~47μm,赤道轴长53~75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2,外壁厚2~3μm,光滑;周壁易脱落,周壁上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扁长方形,直径30~33μm,长41~75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密集,略低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气孔类圆形,直径30~38μm,副卫细胞3~6个。另可见叶上表皮、内皮层细胞、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0)

庐山石韦叶横切面观:上表皮下有1~2列下皮细胞,形较大,壁较厚,长扁;下表皮外被星状毛。栅栏组织由3~4列长形栅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较小,排列疏松,占叶肉小部分。主脉上下紧贴表皮处为厚壁组织,细胞木化。中央上方分体中柱周韧型,木质部呈三叉状,分体中柱周围有内皮层,凯氏点可见。再向外为大型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内壁及侧壁增厚,不木化,细胞内有棕黑色树脂状内含物,主脉外侧及叶肉部尚有数个细小的分体中柱,叶肉细胞中无结晶。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为一列小型薄壁细胞,其外侧壁稍厚。皮层最外侧为十数列厚壁细胞组成的环。分体中柱周韧型,11~15个,其中有2个较大,其余略呈马蹄形排布。每个分体中柱均有内皮层细胞,其内侧壁增厚。(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23、224、233) 粉末:红棕色,气微,味微涩苦。 ①星状毛较多,甚大,淡黄棕色。体部7~11细胞,大小较近似,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每个细胞呈梭形或披针形,直径26~58μm,长135~255μm,壁稍厚,表面大多光滑;柄部1-6细胞,壁厚薄不一,常皱缩,有的呈结节状,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孢子较多。极面观呈椭圆形,赤道面观呈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44~63μm,赤道轴长68~93μm,裂缝长约为孢子长度的1/3,外壁厚约2μm,光滑;周壁易脱落,周壁上有较密的瘤状突起。 ③孢子囊环带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长方形,直径32~38μm,长93~105μm,壁厚薄不匀,木化。 ④叶下表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连球状增厚,有的胞腔内含红棕色块状物.气孔密集,高出于表皮(横断面观较明显),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0~39μm,副卫细胞3~5个。星状毛脱落痕类圆形,壁厚,似石细胞状,有的残存柄的基部细胞。另可见叶上表皮、纤维、内皮层细胞、栅栏组织。(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1)

理化:①取有柄石韦、庐山石韦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氯仿(31)适量,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浓缩提取液至2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为展开剂,以里白烯为对照,展距20cm,喷5%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3A)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按“①”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丙酮(5∶1)为展开剂,以β-谷甾醇为对照。展开后,喷5%浓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3B)

加工炮制:取原材料,除净杂质及梗,洗净,稍润切丝,干燥,筛去细屑。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石韦、华北石韦、有柄石韦均含杧果甙(Mangiferin)、异杧果甙、绿原酸、里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等。庐山石韦除杧果甙、异杧果甙外,上述其它成分均含有[1,2]。石韦还含绵马三萜(Diploptene)、山柰酚、槲皮素、异槲皮甙、三叶豆甙(Trifolin)等[3]

毡毛石韦含杧果甙、异杧果甙、咖啡酸、β-谷甾醇等[1]

西南石韦含里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1]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3:62。
[2] 药学学报 1992;27(2).153。
[3] 植物学报 1986;28(3):339。

本文标签: 石韦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