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胡

医药知识2023-02-03 00:12:11百科

前胡

概况

异名:官前胡(四川、浙江)。

基源:为伞形科前胡属植物前胡和当归属植物紫花前胡的根。前胡属全世界约有130种;中国产30余种,约有8种入药。

原植物: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又名白花前胡(《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鸡脚前胡(四川、湖北)。紫花前胡Angelica decursiva(Miq.)Franch et Sav[Peucedanum decursivum(Miq.)Maxim.],又名土当归(江苏、安徽、江西、湖南),鸭脚前胡、鸭脚当归(湖南),独活(浙江、江西)。

历史:前胡始载于《别录》。《图经本草》载:“春生苗,青白色,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同类……,青白色,似邪蒿……”。附有5幅前胡图,其中3幅为伞形科植物。《纲目》载:“前胡有数种,惟以苗高一二尺,色似邪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其蛇床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气为真,大抵北地者为胜,故方书称北前胡。”所述前胡正品应为前胡。《中国药典》1985、1990年版收载的前胡,其原植物为前胡和紫花前胡。

形态:前胡为多年生草本,高0.6~1m。根颈粗壮,灰褐色,存留多数越年枯鞘纤维;根圆锥形,末端细瘦,常分枝。茎圆柱形,髓部充实。基生叶具长柄,叶柄长5~15cm,基部有卵状披针形叶鞘;叶片轮廓为卵形或三角状卵形,3出式二~三回分裂,末回裂片菱状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具不整齐的3~4粗齿或圆锯齿,有时下部锯齿呈浅裂或深裂状,长1.5~6cm,宽1.2~4cm,两面无毛,或在下面叶脉及边缘偶有稀疏短毛。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和侧生,伞形花序直径3.5~9cm;花序梗上端多短毛;总苞片无或1至数片,线形;伞辐6~15,不等长,长0.5~4.5cm,内侧有短毛;小总苞片8~12,卵状披针形,大小不等,比花柄长,与果柄近等长,有短糙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20;花瓣卵形,小舌片内曲、白色;萼齿不显著,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双悬果的分生果爿为卵圆形,背部扁压,长约4mm,宽3mm,棕色,有稀疏短毛;背棱线形稍突起,侧棱扩展成较厚的窄翅,合生面紧紧锲合,不易分离;棱槽内油管3~5个,合生面油管6~10。花期8~9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46页.图版6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50~2000m的山坡林缘、路旁或半阴性的山坡草丛中。分布于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

紫花前胡与前胡的主要区别在于:茎中空,常带紫色。叶片一回3全裂或一~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裂片的小叶梗翅状延长,侧裂片和顶端裂片的基部联合,沿叶轴呈翅状延长,翅边缘有锯齿,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2~5cm边缘有白色软骨质锯齿,背面主脉常带紫色。花深紫色;花药暗紫色;萼齿明显。花期8~9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30页.图版11)生于山坡林缘、溪沟边或灌丛中。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日本、朝鲜和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此外,在局部地区还有用以下种类作为前胡使用。

①华中前胡Peucedanum medicum Dunn,又名光前胡(四川),光头独活(四川万县、巫山、巫溪)。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在于:根茎粗大,有环纹突起,常带紫色;叶轮廓为宽三角状卵形,长14~20cm,宽7~20cm,末回裂片卵状菱形或斜卵形,宽大,革质,2~5cm,宽1.5~5cm。伞形花序大,直径可达15cm。果实亦大,长6~7mm,宽3~4mm;每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油管8~10。花期7~9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70页.图版75)生于海拔700~2000m的山坡草丛中和湿润的岩石上。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北及四川东部有些地区以根作“光前胡”入药。 ②红前胡Peucedanum rubricaule Shan et Sheh,又名旱前胡(云南)。与上述种类之区别在于:根长圆锥形,表皮深褐色。常数茎丛生,略带紫色。基生叶具长柄,叶柄长5~12cm;叶片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全缘,长3~10mm,宽1~1.6mm。总苞片6~10,线形,长1~1.5cm。花期7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55页,图版67)生于海拔2000~3000m左右的山坡岩石边、草丛及矮灌丛中。分布于四川(会东、会理、米易、敍永)、云南(昭通、大理、维西、中甸、丽江)。云南及四川南部有的地区用本种的根称“红前胡”入药。 ③长前胡Peucedanum turgenufolium wolff与上述种类的区别在于:根细长圆柱形,长8~15cm,径0.6~1.5cm,下部通常具2~4分枝。茎通常单一,劲直,常带淡紫色。叶末回裂片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2~3cm,宽1.5~2.5cm。果实较小,长3~3.5mm,宽2~3mm。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41页.图版60)生于海拔2000~3600m的高山向阳山坡草地、灌丛或河谷滩地上。分布于甘肃(迭部、卓尼)、四川(马尔康、松潘、小金、金川、茂汶、理县、汶川)等地。四川西部及北部用本种的根称“长前胡”入药。 ④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ii(wolff)Su(Seseli wawrae wolff)其主要特征为:叶末回裂片楔状倒卵形,基部楔形或近圆形,长1.2~3.5cm,宽0.8~2.5cm。伞形花序较小,直径1~4c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34页.图版56)生于山坡草丛中和林缘路旁。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山东有的地区用作“前胡”入药。 ⑤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Fisch)Fisch.ex Turcz.其主要特征为:叶为二面羽状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浅裂或具2~3锯齿。果实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57页.图版68∶1-5)生于山坡草地、林下及林缘。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的有些地区用根作“前胡”入药。 ⑥宽叶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Fisch.)Fisch.ex Turcz var.deltoideum Makino(P.deltoideum Makino ex Yabe),又称风芹(辽宁千山)。为石防风的变种,其不同点为:植株较高大,叶片较宽,轮廓为阔三角状卵形,末回裂片也较宽,边缘锯齿粗大,叶质较硬而厚。生于林下灌丛间。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在这些地区内有的地方也将本种作为“前胡”入药。

生药

栽培:前胡宜冷凉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0cm开划浅沟,将种子撒入沟内,覆薄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出盖草保墒,以利发芽。出苗后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追施稀人畜粪水1~2次。培育1年,至翌年春季移栽,按株行距50×66cm穴栽,深5~10cm。也可于春季进行分根繁殖。移栽后,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4次;秋季应及时摘除花蕾,促使根部生长粗壮。

采集:秋末冬初植株枯萎时或春季3~4月均可采挖,以秋冬季节采收最适宜,挖出根部,除去苗叶残茎、抖净泥沙,去掉细根,晒干或微火炕干。白花前胡主产于浙江淳安、临安,湖南邵阳、邵东、安化,四川彭县,灌县;此外广西、安徽、江苏、湖北、江西、福建亦产。以浙江产量最大,品质亦优,湖南邵东一带产者,又名信前胡,质量亦佳。紫花前胡主产于江西修水,安徽宁国、绩溪;此外湖南、浙江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①白花前胡 根不规则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②紫花前胡 根头顶端有的残留茎基,茎基周围常有膜状叶鞘基部残留。断面类白色,射线不明显。均以条粗壮、质柔软、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①白花前胡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宽厚,散有多数油室,径向40~78μm,切向50~120μm,韧皮射线略弯曲。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直径5~60μm,放射状排列,有较多油室,木射线宽2~4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68页.图345)粉末:淡黄棕色。 1)石细胞 橙黄色或淡黄色,类方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或长条形,直径22~97μm,长66~206μm,壁厚3~40μm,有的胞腔内含橙色物。 2)木栓细胞 淡棕黄色,常数十层重叠,断面观细胞极扁平,排列整齐,径向3~13μm,切向25~216μm,壁木化。 3)油室碎片 时可察见,含淡黄色油滴状分泌物。 4)具缘纹孔、网纹导管 直径9~80μm;有的导管腔内充满鲜黄色条块状物。 5)木纤维 黄色,棱形,长83~312μm,直径15~26μm,壁厚3~8μm,纹孔较稀。 6)淀粉粒 单粒类圆形、广卵圆形、贝壳形或矩圆形,直径2~15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此外,木射线细胞类长方形,部分径向壁连珠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25页.图56) ②紫花前胡根横切面:韧皮部油室众多,径向44~90μm,切向58~150μm,木质部导管直径7~56μm,无油室分布,木射线宽2~3列细胞。粉末:淡红棕色。 1)厚壁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直径25~78μm,长51~128μm,壁厚2~7μm,微木化,纹孔斜裂缝状,径向3~12μm,切向25~199μm。 2)油室碎片中黄色分泌物成条状,直径38~75μm。 3)网纹、梯状网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75μm。 4)木射线细胞类方形,纵向壁呈明显连珠状,横向壁孔沟明显,纹孔较密。 5)木纤维细长,纹孔较细粉粒单类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5~18μm,脐点点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7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27页.图57)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千,残渣加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白花前胡以白花前胡丙素和丁素为对照,紫花前胡以伞形花内酯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置荧光灯下检视,白花前胡丙素、丁素显紫色斑点,伞形花内酯显蓝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69页.图346、347)

加工炮制:蜜前胡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前胡片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kg前胡片,用炼蜜25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蜜前胡须密闭。

化学性质

白花前胡中多为邪蒿内酯型香豆素,紫花前胡中多为花内酯型香豆素,共分到50余个香豆素化合物[11],紫花前胡素(Decursin)、紫花前胡次素(Decursidin)、伞花内酯(Umbelliferone)[1]、白花前胡甲素、乙素〔(±)Praeruptorin A、B]、白花前胡丙素、丁素〔(+)Praeruptorin A、B]、甘露醇[2]、(+)-3′-(R)-当归酰氧-4′-酮-3′,4′-二氢邪蒿内酯〔Pd-Ⅰb或(+)3′-(R)-Angeroyloxy-4′-keto-3′4′-dihydroseselin〕(1)、(+)-3′-(S)-当归酰氧4′-(S)-异戊酰-氧-3′,4′-二氢邪蒿内酯〔Pd-Ⅲ或(+)-3′(S)-Angeroyloxy-4′-(S)-isovaleryloxy-3′,4′-dihydroseselin〕[3]以及Pd-Ⅰ a和Pd-Ⅱ[10]、(+)白花前胡素E(Praeruptorin E)[13]、香柑内酯(Bergapten)、紫花前胡甙(Nodakenin)和甙元、3′-(S)-异戊烯酰氧-4′(R)-羟基-3′,4′-二氢花椒内酯〔Pd-C-I或3′-(S)-Senecioyloxy-4′(R)-hydroxy-3′,4′-dihydroxanthyletin]、3′(S)-羟基-4′-(R)-异戊烯酰氧-3′,4-二氢花椒内酯〔Pd-C-Ⅱ或3′-(S)-Hydroxy-4′(R)-senecioyloxy-3′,4′-dihydroxanthyletin〕、3′(S)-当归酰氧-4′(R)-乙酸基-3′,4′-二氢花椒内酯〔Pd-C-Ⅲ或3′(S)-Angeloyloxy-4′(R)-acetoxy-3′,4′-dihydroxanthyletin〕、紫花前胡内酯(Nodakenetin)(2)[4]、3′(S)-乙酸基-4′(R)-异戊酰氧-3,4′-二氢花椒内酯(Pd-C-Ⅳ)、3′(S)-乙酸基-4′(R)-异戊酰氧和3′(S)-乙酸基-4′(R)-当归酰氧-的3′,4′-二氢花椒内酯混合物(Pd-CV)、3′-(S)-当归酰氧-4′(R)-异戊酰氧3′,4′二氢花椒内酯(AD-Ⅰ)[5]、紫花前胡内酯甙Ⅰ,Ⅱ,Ⅲ,Ⅳ,V(Decuroside Ⅰ,Ⅱ,Ⅲ,Ⅳ,V)[6]、白花前胡甙Ⅱ,Ⅲ,Ⅳ,V(PraerosideⅡ,Ⅲ,Ⅳ,V)[7]、白花前胡甙Ⅰ(Praeroside Ⅰ)、异芸香素(Isorutarin)、印度楹桲甙(Marmesinin)、芸香素(Rutarin)、茵芋甙(Skimmin)、东莨菪甙(Scopolin)[8]、前胡香豆素Ⅰ,Ⅱ,Ⅲ(Peucedanocoumarin Ⅰ,Ⅱ,Ⅲ)、普里克生(Pteryxin)[9]、芹糖茵芋甙(Apiosylskimmin)、前胡皂甙Ⅰ,Ⅱ,Ⅲ,Ⅳ,V(Pd-Saponin Ⅰ,Ⅱ,Ⅲ,Ⅳ,V)[10]。3′,4′-二羟基黄酮-7-二葡萄糖甙A和3′,4′-二羟基黄酮-7-二葡萄糖甙B[12]。此外还含甾醇[10]、挥发油、鞣质和糖类[1,11,14]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69。
[2] 药学学报 1979;14(8):486。
[3] Plant Med 1981;42:89。
[4] Plant Med 1982;44:199。
[5] Plant Med 1984;50:117。
[6] Plant Med 1986;52(2):135。
[7] Plant Med 1988;54(4):323。
[8] Plant Med 1989;55(1):64。
[9] Plant Med 1990;56(3):307。
[10]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1;6(6):243。
[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5(2):1。
[12]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11(4):60。
[13] Plant Med 1981;42:1981。
[14]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5(2):1-17。

本文标签: 前胡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