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芦荟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基源:为百合科芦荟属植物库拉索芦荟(习称老芦荟),好望角芦荟(习称新芦荟)或其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液汁浓缩干燥物。芦荟属全世界约2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非洲南部干旱地区,亚洲南部也有);中国产1种,药用,但过去中药所用的芦荟,主要是非洲产的种类。
原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又名奴会、纳会、象胆(《台湾青草药》)。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短或明显。叶肥厚多汁,呈莲座状,簇生或有时2列着生于茎顶,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常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疏生刺状小齿,花葶单生或有时分枝,高65~95cm;总状花序疏散;花低垂,长约2.5cm,黄色,有时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76页.2190条图)
生境与分布:中国有栽培。原产非洲北部地区,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为栽培。
好望角芦荟与芦荟的主要区别在于:茎直立,高3~6m,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80cm,宽12cm,深绿色至蓝绿色,边缘有刺。圆锥花序长约60cm。花梗长约3cm;花被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有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76页.2190条图)原产非洲南部地区,中国也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在疏松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用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旬,挖取芦荟植株周围萌蘖的新株作种苗,栽植于花盆或温室床土中。亦可于夏季切取10~15cm长的插条,先在阴凉处摊凉至切口稍干燥后,再扦插于花盆中,成活后再移栽。栽后,注意松土、浇水及追肥,夏季应避免烈日直射,冬季须进行防寒,通常在温室过冬。
采集: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冷却凝固。新芦荟产于非洲南部,多为栽培。老芦荟产于南美洲北崖的库拉索、阿律巴、博内尔等小岛,均为栽培。中国南方有用斑纹芦荟叶中的新鲜汁液制成的芦荟。
鉴别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破碎的颗粒,大小不一。 ①新芦荟显棕黑色而发绿,有光泽;质松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有显著的酸气,味极苦。 ②老芦荟显黄棕色、红棕色或棕黑色(次品);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蜡样,无光泽。具强烈窜透性臭气,味极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2ml,回流煮沸片刻,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芦荟大黄素的对照,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的展开剂,展开后,喷10%氢氧化钾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12页.图529)
加工炮制:炒芦荟取芦荟用文火炒至焦黑色。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库拉索芦荟含芦荟甙(Barbaloin或Aloin)约25%、异芦荟甙(Isobarbaloin)、芦荟大黄素、β-芦荟甙(β-Barbaloin)。此外还含芦荟树脂鞣酚(Aloeresitannol)与桂皮酸所结合的酯约12%,并含微量挥发油[1]。
好望角芦荟含芦荟甙9%、β-芦荟素,并含大量好望角树脂鞣酚(Ca paloresinotannol)与对羟基桂皮酸结合的酯。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