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

医药知识2023-02-03 00:03:57百科

刀豆

概况

异名:挟剑豆(《酉阳杂俎》),大弋豆(《本草求原》),大刀豆(《分类草药性》),刀鞘豆(《陆川本草》),刀巴豆(《四川中药志》),泥鳅豆、四季豆(《滇南本草》)。

基源:为豆科刀豆属植物刀豆的种子。刀豆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栽培2种。

原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Jacq.)DC.。洋刀豆Canavalia ensiformis(L.)DC.

历史:本品始见于《救荒本草》。《纲目》谓:“刀豆人多种之,三月下种,蔓生,引一二丈,叶如豇豆叶而稍长大,五至七月开淡粉紫花如蛾形,结荚长者近尺,微似皂荚,扁而敛脊,三棱宛然,嫩旱煮食、酱食、蜜煎皆佳,老则收子,大如姆指头,淡红色。”所述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枝无毛。3出羽状复叶,长8~20cm,顶生小叶宽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无毛,侧生小叶偏斜。总状花序,花14~17,每2~3疏生于花序轴上隆起的节上、花萼2唇形,上唇2裂,长约1.5cm,下唇3齿,卵形;花冠红色或淡紫色,长3~4cm,旗瓣圆形,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雄蕊10;子房具短柄,被毛。荚果长方而扁,长10~30cm,边缘有隆脊,先端有喙。种子10~14,肾形,红色或红褐色,有光泽,长约3.5cm,种脐为种子周长的3/4。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04页.图2737)

洋刀豆与刀豆的主要区别为直立草本,种脐长约为种子的1/2。

生境与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均有栽培。原产热带。洋刀豆原产西印度,喜生于热带地区,中国有少数栽培。

生药

栽培:刀豆,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而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在4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水中一昼夜后再播种。按行株距66×50cm开穴,深7cm左右,每穴播种子3~4粒。播后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或补苗,每穴留苗2株,并追肥1次。在5月中、下旬田间设立支架,以利藤茎攀援生长。并结合除草,再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注意病虫害防治。

采集: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实,晒干剥取种子然后晒干。

刀豆主产于江苏的南京、苏州、南通,湖北的孝感、恩施、宜昌,安徽的肥东、肥西、六安。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洋刀豆主产四川。

鉴别

性状:刀豆种子扁卵形或扁肾形,长2~3.5cm,宽1~2cm,厚0.5~1.5cm;表面淡红色,红紫色或黄褐色,少数类白色或紫黑色,微皱缩,略有光泽;边缘具灰黑色种脐,习称黑眉,长约为种子的3/4,宽约2mm,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珠柄残余,近种脐的一端有凹点状珠孔,另端有深色的合点,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平滑;子叶黄白色,2片,油润;胚根位于珠孔一端,歪向一侧。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洋刀豆 与刀豆相似,区别是种子表面白色或类白色,种脐长约种子的1/2。以粒大、饱满、色淡红者为佳。

显微 刀豆种皮的横切面: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则为2列,长170~272μm,宽14~26μm,壁自内向增厚,外缘有1条光辉带。表皮下为2~6列支柱细胞,种脐部位列数更多,呈哑铃状.长60~172μm,宽34~63μm,缢缩部宽12~24μm,壁厚1.7~5μm。其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种皮下方为1至数列类方形或多角形胚乳细胞。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不规则长柱形,壁较厚;内侧具管胞岛,椭圆形,壁网状增厚,具缘纹孔少见,其二侧为星状组织,细胞星芒状,有大形的细胞间隙。(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84)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70%乙醇7ml,于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点于硅胶G-1%CMC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1∶1)为展开剂Ⅰ,酚-水(75 25)为展开剂Ⅱ,双向展开,展距10cm,喷以1%茚三酮丙酮溶液后,于105℃烤5分钟,斑点呈紫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此外刀豆尚有炒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①炒刀豆 取净刀豆,用文火微炒,用时捣碎。 ②盐刀豆 取净刀豆,加盐水拌匀,炒至具焦斑,取出,放凉。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刀豆内含血球凝集素、尿素酶、刀豆氨酸(canavanine)[1],嫩豆中还含有刀豆赤霉素Ⅰ、Ⅱ(canavalia gibberellin Ⅰ、Ⅱ)[2],叶亦含刀豆氨酸[1]。另外还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3]

洋刀豆(C.ensiformis L.)含洋刀豆血球凝集(Concanavalin A)等多种球蛋白[4]。其它有尿素酶、糖甙酶、精氨酸琥珀酸酶、精氨酸酶[5],刀豆酸(canaline)、刀豆氨酸、α-氨基-δ-羟基戊酸、1-高丝氨酸等[6]

参考文献

[1] CA 1949;43:5547g,1964;60:5809f,1965;62:829c 。
[2] CA 1967;67:52929n,1968;68:29885g 。
[3]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3 。
[4] CA 1919;13:47 。
[5] CA 1961;55:1556b 1969;71:9785b 。
[6] 1967;67:8703k 1971;74:72855h。

本文标签: 刀豆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