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

医药知识2023-02-02 23:57:58百科

海蛤壳

概况

异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基源:为帘蛤科青蛤属动物青蛤,文蛤属动物文蛤的贝壳。

原动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又名花蛤、黄蛤(《中国动物药》)

形态:青蛤贝壳较薄,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宽度较大。壳面淡黄或棕红色,生活时,常为黑色。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有整齐的小齿,铰合齿发达。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近海泥沙质的海底。

文蛤 贝壳大而坚厚,略呈三角形,但腹缘较圆。贝壳表面膨胀而光滑,外被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较老的个体壳顶的表皮易脱落而现白色。贝壳内面呈白色,顶端铰合部有小齿。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有移动习性。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

生药

采集:春至秋季捕捉,食肉取壳,洗净晒干。中国沿海地区均产。

鉴别

青蛤 贝壳类圆形,壳长、高均为4~6cm,壳宽2~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外表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轮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在顶端细密,至腹面渐变稀而粗。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两壳均具3个主齿,集中于铰合面前部,无侧齿。

文蛤 贝壳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长3~10cm,高2~8cm,宽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外表黄褐色,光滑,同心生长轮纹清晰,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具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短而高,呈倒“V”字形排列,后主齿1个,长,与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质坚硬、断面可见层纹。无臭,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加工炮制:蛤壳:将海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蛤粉:将煅蛤壳碾至细粉末状。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44。

本文标签: 海蛤壳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