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柽柳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殷柽(《尔雅》),人柳(《三辅旧事》),雨丝,蜀柳(《纲目》),山川柳、西河柳、西湖杨(江苏),三春柳(《陕西通志》),观音柳(广州、南京),红筋条(河南),红荆条(山东)。
基源:为柽柳科柽柳属植物柽柳、桧柽柳和多枝柽柳的细嫩枝叶。
原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桧柽柳T.juniperina Bge.和多枝柽柳T.ramosissima Ledeb.
历史:最早记载柽柳的书为(《尔雅》),载:“柽,河柳也”;《开宝本草》刘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今陕西、甘肃及内蒙古之鄂尔多斯,阿拉害,额济纳)沙地,”后在《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河柳,比吾吴俗,所以皆名之为西河柳也。”《诗疏》陆玑云:“生水旁,皮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李时珍《纲目》谓:“柽柳小干弱枝,扦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历代本草记载,从其形态、生长习性和分布地,均与现代柽柳相似,惟分布范围已从黄河以西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各省,向南直至广东、广西和云南。
形态参见“西河柳”条。
生药栽培:柽柳适应性较强,宜湿润又耐旱,旱地、坡地、沟边路旁均能栽种,用扦播育苗繁殖。在早春或秋末,选取2~3年生枝条,剪成16~20cm长的插条。然后按行距33cm开沟,深13~15cm,再按株距约10cm,将枝条斜插于沟里,覆土压实,枝条上端约3cm露出地面,浇水保湿。成活后须培育2年后移栽定植,于冬初或早春时进行,株行距各为1m,每穴1株。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越冬时需用土杂堆肥覆盖。生长期间,注意病虫防治。
采集: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药材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福建、广东。
鉴别
性状:枝梗圆柱形,嫩枝直径不及1.5mm,表面灰绿色,生有许多互生鳞片状的小叶;质脆,易折断。粗梗直径约3mm,表面红棕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状的叶基;粗梗的横切面黄白色,木部占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年轮,皮部与木部极易分离,中央有髓。气微弱,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绿色。 ①叶表皮细胞横断面观类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叶缘)乳头状突起,角质层厚6~9μm,内缘细齿状;表面观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细密连珠状增厚,于角隅珠状增厚较大,有的可见半月形角质突起。下陷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34μm,副卫细胞4~6个,有的一个特小。 ②石膏结晶,多存在于皱缩的薄壁细胞中,大多簇状,直径5~34μm。有的棱角大而少,有的棱角相互散离;另有少数方形及细小针状结晶。 ③纤维(枝)多成束,甚细长,直径8~22μm,壁厚2~7μm,木化,纹孔圆形。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石膏结晶,形成晶纤维。 ④叶柄基部纤维,末端长尖或圆钝,有的边缘齿状,直径10~17μm,壁稍厚。 ⑤薄壁细胞(髓)类长方形,直径12~37μm,长约至56μm,壁稍厚,纹孔明显,有的胞腔内含石膏结晶。此外,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7~19μm。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短段,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树脂、槲皮素[1]。嫩枝含山柰酚-4’-甲醚、槲皮素-3’,4’-二甲醚、山柰酚-7,4’-二甲醚、没食子酸[2]。还含柽柳酚(Tamarixinol)、柽柳酮(Tamarixone)、柽柳醇(Tamarixol)、β-谷甾醇、胡萝卜甙、3’,4’-二甲氧基槲皮素、硬脂酸、正三十一烷,正三十一烷醇-(12)及三十二烷醇乙酸酯[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1。
[2] 中草药 1989;20(3):4。
[3] 药学学报 1988;23(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