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血余炭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发髲(《本经》),乱发(《金匮要略》)。
基源:为人的头发。
原动物:人Homo sapieus Linnaeus
历史:血余始载于《别录》,《纲目》列于人部,并谓“发者血之余,……今方家呼发为血余,盖本此义也。”现今血余不直接入药,须洗净煅炭后用,故名“血余炭”。
生药采集: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净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乌黑色,有光泽,表面具多数细孔,似海绵状,质轻松易碎,有焦臭气,味苦。以质轻、有光泽、不枯焦、无焦臭味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净血余置煅锅内,上面盖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接合处用盐泥封固,上压重物。盖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焦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血余成分是一种优角蛋白(Eukeratin)和黑色素(Melanin)。
血余炮制成血余炭,灰分中含金属元素有Ca、Na、K、Zn、Cu、Fe、Mn、As。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