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小青藤香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良藤,山豆根、滚天龙(广东),淮通(贵州)。
基源:为防己科轮环藤属植物轮环藤的根。轮环藤属全世界约29种;中国约13种,几乎所有种类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轮环藤Cyclea racemosa Oliv.
形态:藤本,长达2m。根圆柱形而长,直径0.8~15cm,外皮褐色,微扭曲。茎细稍硬,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于叶片近基部处盾状着生,长1~5cm,有黄色柔毛;叶片三角状卵形,长5~7cm,宽3~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两面均被疏绒毛,下面灰绿色,全缘,叶脉5~7条。花序腋生,由多数小形密伞花序组成圆锥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苞片及花梗密生长柔毛;雄花萼片合生成钟状,顶端4~5裂,绿色或浅紫色;花瓣长约0.6mm,雄蕊合生成柱状,具4~5药室;雌花萼片2,子房圆形,柱头3~5裂。核果近球形,两侧稍压扁,熟时深蓝色,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91)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缘,丘陵灌丛、菁沟及山地潮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除去茎叶、根须及泥沙,晒干。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轮环藤碱(Cycleanine)、海南轮环藤碱(Insularine)、异粒枝碱(Isochondodendrine)及轮环藤新碱(Cycleaneonine)(1)等。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88;2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