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医药知识2023-02-02 23:20:20百科

大蒜

概况

异名:葫(《别录》),大蒜(《神农本草经集注》),青蒜(《滇南本草》)。

基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的鳞茎。

原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Allium pekingense Prokh.)

历史:《别录》始载之。大蒜原名葫。《纲目》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葫名。”宋代《图经本草》云:“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由此可见大蒜系自国外引种而来,在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主要作为食用。园艺上品种甚多,但植物来源均为一种。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全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由于其临床疗效显著,并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免疫激发型中草药,很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形态:二年生草本,全株具特异蒜臭气。鳞茎扁圆锥形或球形,径3~6cm,由6~10个肉质瓣状小鳞茎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红色的膜质鳞皮。叶数片,基生,扁平,线状披针形,灰绿色,长可达50cm,宽2~25cm,基部鞘状。花茎直立,较叶长,高55~100cm,圆柱状,苞片1~3,膜质,浅绿色;伞形花序,花小,多数而稠密,花间常杂有淡红色珠芽,直径4~5mm;花梗细长;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丝基部扩大,合生,内轮花丝两侧有丝状伸长的齿;子房长圆状卵形;雌蕊1,3心皮3室。蒴果。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42页.图191)

生境与分布: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

生药

采集: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或鲜用。药材中国各地均产。

鉴别

性状:鳞茎扁球形或短圆锥形,直径4~6cm;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1~3层,剥去鳞被,内有5~15个小鳞茎着生于扁平木质的鳞茎盘上,中央有干缩的花茎残基,基部有多数黄白色须根。小鳞茎略呈卵圆形,3~4面性,顶端渐尖,背面作弓状隆起,外面为一薄层膜状鳞叶,其内为肉质而厚的鳞片,切断面随处可见黄色油点。气特异而强烈,味辣而持久。

显微 粉末:淡黄棕色,气特异,味辛辣。 ①表皮细胞 横断面观类方形,胞腔内常含淡灰色颗粒状物或粘液质,有的(膜质鳞叶)含紫红色色素,外壁边缘平滑或细齿状;表面观细胞呈长条形,端壁倾斜或平截,直径5~36μm,壁薄(肉质鳞叶)或增厚(膜质鳞叶),厚4~6μm,微木化或木化,纹孔及孔沟稀疏;气孔下陷,椭圆形或圆形,直径13~25μm,副卫细胞4(~6)个。 ②草酸钙方晶 散在或成片存在于下皮以下薄壁细胞中,直径2~13μm,长至40μm;含晶细胞小,细胞界限不明显。 ③薄壁细胞 呈圆多角形、长圆形或类长方形,有的排成栅状,直径11~63μm,胞腔内含淡灰黄色颗粒状物或粘液质,有的含油滴。 ④导管 主为螺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3~34μm。另可见石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81)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正己烷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苯(9∶1)为展开剂,以三硫二丙烯为对照。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6)

化学性质

①从鲜鳞茎中分得蒜氨酸(Alliin)[1]、甲基蒜氨酸(Methylalliin)、少量环蒜氨酸(Cycloalliin)[2]以及其它砜类化合物[3]。蒜氨酸不具抗菌活性,但受蒜酶分解产生抗菌活性的蒜辣素(Allicin)[4]。蒜辣素性质不稳定。 ②大蒜鳞茎磨碎经水蒸汽蒸馏所得挥发油主要含有5种成分:大蒜素(Diallyl tr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s-烯丙基甲基硫代磺酸酯(s-Allyl-methyl thiosulfonate)、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5]。从大蒜油中尚发现下列含硫化合物:二甲基三硫化物(Dimethyl tr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二甲基硫醚(Dimethyl sulfide)[6]。此外还含有:柠檬醛(Cttral)、牻牛儿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β-水芹烯、丙醛、戊醛等[7]。 ③鳞茎经水解产生多种酸性硫肽,如γ-谷酰基-s-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γ-L谷酰基-S-烯丙基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e)、S-烯丙基巯基-L-半胱氨酸(S-Allylmercapto-L-cysteine)[8]。 ④从鲜鳞茎中尚分得葫蒜素A1、A2和A3(ScordinineA1,A2,A3)、葫蒜素B1、B2和B3(ScordinineB1,B2,B3)等[9]。其中葫蒜素A1系由烯丙基硫代果糖醛酸(Allyl thiofructuronic acid)与葫蒜肽(Scormin)缩合而成[10]

参考文献

[1] Helv Chim Acta 1948;31:189 1949;32:197,1951;34:481 。
[2] Chemotaxonomic der Pflanzen Bd Ⅱ.Birkhauser 1963;32 。
[3] Die Pharmazie 1968;23:462 。
[4] J Am Chem Soc 1944;66:1952 。
[5] 中草药通讯 1976;(10):8,中草药 1980;12(1):4 。
[6] CA 1965;63:9744d 。
[7] 化学大辞典(日) 6.共立出版株式会社,834 。
[8] Chem Pharm Bull 1961;9:77,1961;9:251. 1964;12:1114 。
[9] CA 1970;73:69836b 1971;75:52793d 。
[10] Chem Pharm Bull 1969;17:2193,2198。

本文标签: 大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