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樗叶花椒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食茱萸(《中药大辞典》),椿叶花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子(《本草拾遗》)。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椿叶花椒的果实、根、及叶。
原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Fagara ailanthoides Engl.)
历史:椿叶花椒,在现代一些药学著作中,常被误认为即历代本草中的食茱萸,食茱萸经黄胜白、陈重明考证,认为它不是花椒属植物,而是吴茱萸属的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并认为藙、、艾子、杀子等名,都是其不同名称。在历代本草中,尚有子这一名称,榄子究为何物?《本草拾遗》谓:“子出闽中江东,其木大加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远。”但也有一些本草,认为子即食茱萸,《通志》谓:“子,一名食茱萸,以别吴茱萸。”《纲目》则谓:“食茱萸,即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藙及子。”根据上列记载,从“茎间有刺”这一特点来看,榄子决非食茱萸,而可能系花椒属植物。近代一些药学著作,便把子和椿叶花椒等同,认为子即椿叶花椒。尽管子某些记载和椿叶花椒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否便可认为即椿叶花椒,论证尚嫌不足,尚待进一步研究。
形态:大乔木。树干上常有基部为圆环状凸出的锐刺,树皮灰褐色或黑灰色,有纵裂纹,幼枝髓部常中空。单数羽状复叶,叶长25~60cm,最长的可达100cm,叶柄基部粗大,叶轴浑圆;小叶11~27,对生,纸质或硬纸质,具小叶柄,柄长2~4mm,叶片为狭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7~13cm,宽2~4cm,先端狭长尖或尾状尖,钝头而微凹,基部圆钝,略不等齐,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略下凹,下面苍灰色,干后通常为灰白色的粉霜状,两面无毛,边缘具浅圆锯齿,齿缝间有透明腺点。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序长10~30cm,花枝开张;花密茂,淡青色或白色;苞片细小,卵形,端尖;萼片5,广卵形,端尖或钝;花瓣5,长圆形,两端钝或先端圆而基部截形,长约2.5mm;雄花雄蕊5,花药广卵圆形,药隔顶端有透明腺点1颗;退化心皮短小,顶端2~3叉裂。成熟心皮2~3,红色,分果瓣先端具极短的喙嘴状尖;种子广卵形,棕黑色,有光泽。花期8月,果期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42页.图2814)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湿润的山坡密林或路边。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晒干。
化学性质含N-去甲白屈菜碱(N-Norchelerythrine)、氧化光花椒碱(Oxynitidine)、岩山椒酰胺(Arnottianamide)[1]。果皮和种子含异回芹素、爱草脑、香柑内酯[2]。根含白鲜碱、茵芋碱、光花椒碱、樟叶木防己碱和花椒亭[3]。木兰碱[4]。木部含一叔胺,制得其黄安酸盐(Flavianate)[4]。树皮含木防己碱[4]。根皮含花椒亭和橙皮甙[5]。
参考文献
[1]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Eld,1989:617。
[2] 药学杂志 1953;73(7):770。
[3] 药学杂志 1966;86(7):631。
[4] 药学杂志 1958;78(12):1441。
[5] 药学杂志 1966;86(8):1966。